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

《黃帝內經》對癇證臨床特點、病因病機的認識

   癇是一種發作性神志異常的疾病,又名“癲癇”或“羊癇風”。是臟腑功能失調、氣機逆亂基礎上,風陽痰濁,蒙閉心竅,流串經絡所致,其特徵為發作性精神恍惚,甚則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豬羊叫聲,移時甦醒。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癲癇病,包括原發性癲癇和繼發性癲癇

    癇證在《黃帝內經》稱“胎病,屬於“癲疾”範疇《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云:“帝曰: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為癲疾也”認為癇證發病有先天因素,與母親懷孕期間大驚導致氣血逆亂有關《黃帝內經.素問.脈解篇》云:“所謂甚則狂癲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癲疾也”強調癲疾發病與陰陽異位氣機逆亂有關《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云:“太陽有餘,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滑則病風疝;濇則病積時善癲疾”認為癲疾發病與太陽經脈相關,所以相關可能與足太陽經脈其脈連於風府通於督脈有關《黃帝內經.素問.著至教》也指出:“三陽獨至者,是三陽并至并至如風雨,上為癲疾,下為漏病,外無期,內無正,不中經紀,診無上下,以書其別。雷公曰:臣治疏愈,說意而已帝曰:三陽者,至陽也,積并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礔礪,九竅皆塞,陽氣滂溢,乾溢喉塞,并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澼,此為三陽直心,坐不得起,臥則便身全。三陽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別陰陽,應四時,和之五行”三陽即太陽,此即論三陽經脈有關癲疾發病之理。    

    另外,結合當今癇證臨床,參考《黃帝內經》“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頸項強,皆屬於濕“風性善行而數變”等等論述,總結癇證的病因,當分為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兩種,其中後天因素當包括驚恐惱怒,腦部外傷,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或患它病之後,或因六淫之邪所干等。總之,是多種病因導致臟腑受損,積痰內伏,一遇勞作過度,生活起居失於調攝,遂致氣機逆亂而觸動積痰,風陽挾痰濁擾動,閉塞心竅,橫串經絡,則發為癇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