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可見於現代醫學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痙攣,胃下垂,胃黏膜脫垂症,胃神經官能症等疾病。
《黃帝內經‧靈樞‧厥病》論厥心痛分類,有腎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真心痛等,其中,胃心痛、脾心痛可能與胃脘痛有關。後世有所謂“九種心痛,皆在胃脘,實不在心”的論述,也顯示出傳統中醫學心痛胃痛混雜的現實。但胃痛的表現,當為“胃脘當心而痛”,《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隔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明確指出胃脘痛病位在胃。至於其病因,《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是論胃寒痛形成機制。而《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所謂“歲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氣乃用,長氣專勝,庶物以茂,燥爍以行,上應熒惑星,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氣乃後,上應太白星,其谷堅芒。復則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殺物,陰厥且格,陽反上行,頭腦戶痛,延及囟頂發熱,上應辰星,丹谷不成,民病口瘡,甚則心痛。”心痛可能包括胃痛”則當為胃熱痛。但胃痛發病,也常有因肝氣鬱結所致者。《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木鬱之發,太虛埃昏,雲物以擾,大風乃至,屋發折木,木有變。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隔咽不通,食飲不下,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太虛蒼埃,天山一色,或為濁色,黃黑鬱若,橫云不起,雨而乃發也,其氣無常。長川草偃,柔葉呈陰,松吟高山,虎嘯岩岫,怫之先兆也。”即木鬱克土之機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