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兒童及成人吃水果應注意什麼?

     兒童吃水果要適量,不能過食。這是由於進食過多水果,會加重消化器官的負擔,從而導致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礙

    大部分七歲以下兒童對水果中含的果糖吸收不好。有一種叫“水果尿”的疾病,就是由於吃大量水果後,水果中的大量糖分不被吸收利用,而從腎臟排出而致。    

      此外,橘子吃多了,由於橘子中的糖不能轉化成脂肪貯存體內,容易上火”;梨吃多了會傷脾胃;柿子吃多了,大便會燥;荔枝吃多了,會出現四肢冰冷、無力、多汗、腹痛、腹瀉。有些水果中含有較多的酸類或發酵糖類,對牙齒有腐蝕性,易造成齲齒


    成人吃水果時,一定要注意適量,不能過食。否則,會危害人體健康。如荔枝有降血糖的作用,一次進食過多,便容易發生低血糖症,出現頭昏、出汗等,嚴重的還會發生血壓下降,臨床上叫做荔枝病

    柿子既香甜,又適口,所含維生素C含糖甚多。但吃得過多,也會影響消化,引起腹脹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如果在空腹時大量食用柿子,還可能在胃裏形成結石,叫做柿石症。因為柿子含有較多的柿膠酚、單寧和膠質,這些物質遇到較多的胃酸(空腹時胃酸較多),就會形成不溶性的沉澱。若顆粒小,還可隨大便排出體外;若沉澱多,結成大塊,不易排出,就可以形成胃結石

     


    

2021年12月25日 星期六

《黃帝內經》對泄瀉病因病機的認識

     泄瀉是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而言。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為瀉。可見於現代醫學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腸易激綜合證、吸收不良綜合證等疾病

    在《黃帝內經》稱為“泄”“濡瀉“洞泄“飱泄“注泄“溏泄”等《黃帝內經》認為是脾胃腸道性疾病《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云:“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者腹滿腸鳴,飱瀉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明確指出脾病尤其是脾虛可以導致泄瀉《黃帝內經.靈樞.師傳篇》云:“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飱泄”指出腸胃病可以發生泄瀉。至於泄瀉的具體病因《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濕勝則濡瀉,強調濕邪在泄瀉發病中的重要地位。觀察發現泄瀉病因與濕邪關係最大,濕邪侵入,損傷脾陽,運化失常,則可致泄瀉。內因則與脾虛關係密切,脾虛失運,水穀不化精微,濕濁內生,濕雜而下,發生泄瀉。寒邪外犯內侵,也常是引起泄瀉的重要原因《黃帝內經.素問.風論云:“食寒則泄《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瀉痛矣《黃帝內經.靈樞.師傳篇》云: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飱泄,指出腸胃受寒,可出現腹脹、腹痛、泄瀉。可見於胃腸型感冒和受寒所致的胃腸功能紊亂等《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篇》云:“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熱則溏出糜《黃帝內經.靈樞.師傳篇》也說腸中熱則出黃如,臍以下皮寒《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云:“暴注下迫,皆屬於熱,不僅指出泄瀉可由於邪熱內犯所致,而且明確指出熱邪泄瀉的特點是暴注下迫、便溏而色黃。多見於急性腸炎的患者。可見泄瀉病因有寒有熱,事實上還有寒熱錯雜所致者《黃帝內經.靈樞.師傳篇》所謂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饑,小腹痛脹,實際上就是胃腸寒熱錯雜之證。另外泄瀉的病因《黃帝內經》還論及風邪致病《黃帝內經.素問.風論云:“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飱泄,認為風邪留戀可以導致腸風飱泄《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更指出“春傷於風,夏生飱泄,認為夏季泄瀉的發生,與夏季受風有關。而慢性泄瀉,多見於慢性腸炎、腸胃功能紊亂等,則多屬於脾胃虛弱《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清氣在下,則生飱泄;濁氣在上,則生瞋脹,即可見於脾氣虛,清陽不升所致的腹滿泄瀉。臨床觀察發現更有肝鬱脾虛所致者。至於泄瀉的預後《黃帝內經.靈樞.論疾診尺篇指出“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間清脈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飱泄,脈小者,手足寒,難飱泄,脈小,手足溫,泄易已。主要是論嬰兒腹瀉預後,認為熱泄而脈小手足寒難治,常見於腹瀉脫水繼發休克,當然治療困難,而手足溫,則不存在陽隨液脫的問題,所以說病情預後良好

2021年12月20日 星期一

鳳尾草的生長型態及功效

 鳳   尾   草 Pteris ensiformis  Burm.


別      名 :劍葉鳳尾厥、三叉草、鳳冠草、鳳尾芼、鳳尾連、大鳳尾。


生長型態:多年生草本蕨類植物,台灣全省中低海跋到處可發現,喜長於陰濕通風良好之地。根                        細長鬚很多,莖直立、斜生或呈葡萄狀,葉片分呈廣卵形、柄較短之營養葉,與背面                        兩邊長滿孢子,尾端呈三叉狀之孢子葉,可以分株法繁殖及孢子繁殖


功        效:性味甘微寒、無毒,含糖類、酚類及單寧等成分,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強筋活                            絡、治痢止瀉等保健作用


應       用:為本省民間百草之組方中使用量最大的本草,可與薄荷、雷公根、魚腥、黃花蜜                           菜甜珠草、鬼針草、狗肝菜、紅田烏等二十餘種保健植物調配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川芎的功效與應用

【功        效】活血行氣、袪風止痛

【主        治月經不調;經閉;經痛;產後瘀阻腹痛;脇肋疼痛;跌打損傷;瘡癰腫痛;頭痛;                            風濕痺痛


【加減應用

1.月經不調,或前或後,可與四物  

  (1)加益母草、充蔚子配伍。

  (2)血熱者丹參、生地。  

  (3)血寒者加清華桂

  (4)經閉者加紅花、澤蘭、益母草

2.經行腹痛,有血塊者:四物加桃仁紅花

3.肝氣鬱結脇肋疼痛:可與柴胡、香附、白芍、枳殼同用

4.為治頭痛之要藥:常配白芷、防、細辛等祛風止痛之品同用。如:川芎茶調散

5.用於中風及預防:可與黃耆、當歸尾、紅花、地龍等同用。如:補陽還五湯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神經系統的構造及功能

 

神經系統包括哪些器官?


神經系統包括哪些部分?

這個我們生物課上說過的。神經系統是由神經細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所組成。

1.神經元(神經細胞)

神經元neuron是一種高度特化的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它具有感受刺激和傳導興奮的功能。神經元由胞體和突起兩部分構成。胞體的中央有細胞核,核的周圍為細胞質,胞質內除有一般細胞所具有的細胞器如線粒體、內質網等外,還含有特有的神經原纖維及尼氏體。神經元的突起根據形狀和機能又分為樹突dendrite和軸突axon。樹突較短但分支較多,它接受衝動,並將衝動傳至細胞體,各類神經元樹突的數目多少不等,形態各異。每個神經元只發出一條軸突,長短不一,胞體發生出的衝動則沿根據突起的數目,可將神經元從形態上分為假單極神經元、雙極神經元和多極神經元三大類。

1)假單極神經元:胞體在腦神經節或脊神經節內。由胞體發出一個突起,不遠處分兩支,一支至皮膚、運動系統或內臟等處的感受器,稱周圍突;另一支進入腦或脊髓,稱中樞突。

2)雙極神經元:由胞體的兩端各發出一個突起,其中一個為樹突,另一個為軸突。

3)多極神經元:有駭個樹突和一個軸突,胞體主要存在於腦和脊髓內,部分存在於內臟神經節。

根據神經元的功能,可分為感覺神經元、運動神經元和聯絡神經元。感覺神經元又稱傳入神經元,一般位於外周的感覺神經節內,為假單極或雙極神經元,感覺神經元的周圍突接受內外界環境的各種刺激,經胞體和中樞突將衝動傳至中樞;運動神經元又名傳出神經元,一般位於腦、脊髓的運動核內或周圍的植物神經節內,為多極神經元,它將衝動從中樞傳至肌肉或腺體等效應器;聯絡神經元又稱中間神經元,是位於感覺和運動神經元之間的神經元,起聯絡、整合等作用,為多極神經元。


2.神經纖維

神經元較長的突起(主要由軸突)及套在外面的鞘狀結構,稱神經纖維nerve-fibers。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的鞘狀結構遊少突膠質細胞構成,在周圍神經系統的鞘狀結構則是由神經膜細胞(也稱施萬細胞)構成。

3.突觸

神經元間聯繫方式是互相接觸,而不是細胞質的互相溝通。該接觸部位的結構特化稱為突觸synapse,通常是一個神經元的軸突與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胞體借突觸發生機能上的聯繫,神經衝動由一個神經元通過突觸傳遞到另一個神經元。

4.神經膠質

神經膠質neuroglia數目是神經元10~50倍,突起無樹突、軸突之分,胞體較小,胞漿中無神經原纖維和尼氏體,不具有傳導衝動的功能。神經膠質對神經元起著支持、絕緣、營養和保護等作用,並參與構成血腦屏障。

神經系統是器官嗎

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周圍包括12對腦神經和31對脊神經,它們密切聯繫身體各組織器官,對身體各組織器官起支配作用,可謂是身體各組織器官的司令部。望採納!

五年級科學神經系統是由哪些器官組成的

神經系統是由腦、脊髓、腦神經、脊神經和植物性神經,以及各種神經節組成。能協調體內各器官、各系統的活動,使之成為完整的一體,並與外界環境發生相互作用。

神經系統的主要功能

⒈神經系統調節和控制其他各系統的共功能活動,使機體成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⒉神經系統通過調整機體功能活動,使機體適應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維持機體與外界環境的平衡。⒊人類在長期的進化發展過程中,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皮質得到了高度的發展,產生了語言和思維,人類不僅能被動地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而且能主動地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使自然界為人類服務,這是人類神經系統最重要的特點。

2021年12月5日 星期日

《藥品辨義》作者及內容簡介

 《藥品辨義》是明代賈所學撰,清代尤乘增輯的一本本草類中医文獻,初刻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为《品化義》記述相同。


卷上增加用藥機要、臨治辨法等内容,撷取李時珍缪希雍等論述;卷中、卷下載藥一百四十四種,每藥列論、分類、體例、記述與《藥品化義》同现存清康三十年刻本,另輯入《博物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