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5日 星期六

《黃帝內經》對泄瀉病因病機的認識

     泄瀉是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而言。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為瀉。可見於現代醫學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腸易激綜合證、吸收不良綜合證等疾病

    在《黃帝內經》稱為“泄”“濡瀉“洞泄“飱泄“注泄“溏泄”等《黃帝內經》認為是脾胃腸道性疾病《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云:“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者腹滿腸鳴,飱瀉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明確指出脾病尤其是脾虛可以導致泄瀉《黃帝內經.靈樞.師傳篇》云:“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飱泄”指出腸胃病可以發生泄瀉。至於泄瀉的具體病因《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濕勝則濡瀉,強調濕邪在泄瀉發病中的重要地位。觀察發現泄瀉病因與濕邪關係最大,濕邪侵入,損傷脾陽,運化失常,則可致泄瀉。內因則與脾虛關係密切,脾虛失運,水穀不化精微,濕濁內生,濕雜而下,發生泄瀉。寒邪外犯內侵,也常是引起泄瀉的重要原因《黃帝內經.素問.風論云:“食寒則泄《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瀉痛矣《黃帝內經.靈樞.師傳篇》云: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飱泄,指出腸胃受寒,可出現腹脹、腹痛、泄瀉。可見於胃腸型感冒和受寒所致的胃腸功能紊亂等《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篇》云:“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熱則溏出糜《黃帝內經.靈樞.師傳篇》也說腸中熱則出黃如,臍以下皮寒《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云:“暴注下迫,皆屬於熱,不僅指出泄瀉可由於邪熱內犯所致,而且明確指出熱邪泄瀉的特點是暴注下迫、便溏而色黃。多見於急性腸炎的患者。可見泄瀉病因有寒有熱,事實上還有寒熱錯雜所致者《黃帝內經.靈樞.師傳篇》所謂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饑,小腹痛脹,實際上就是胃腸寒熱錯雜之證。另外泄瀉的病因《黃帝內經》還論及風邪致病《黃帝內經.素問.風論云:“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飱泄,認為風邪留戀可以導致腸風飱泄《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更指出“春傷於風,夏生飱泄,認為夏季泄瀉的發生,與夏季受風有關。而慢性泄瀉,多見於慢性腸炎、腸胃功能紊亂等,則多屬於脾胃虛弱《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清氣在下,則生飱泄;濁氣在上,則生瞋脹,即可見於脾氣虛,清陽不升所致的腹滿泄瀉。臨床觀察發現更有肝鬱脾虛所致者。至於泄瀉的預後《黃帝內經.靈樞.論疾診尺篇指出“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間清脈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飱泄,脈小者,手足寒,難飱泄,脈小,手足溫,泄易已。主要是論嬰兒腹瀉預後,認為熱泄而脈小手足寒難治,常見於腹瀉脫水繼發休克,當然治療困難,而手足溫,則不存在陽隨液脫的問題,所以說病情預後良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