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0日 星期二

《黃帝內經》論癇症治療及其對中醫現代臨床的啟示

     《黃帝內經》論癇症治療重視針刺。《黃帝內經.靈樞.癲狂篇》云:“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止。治癲疾者,常與之後,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瀉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骶骨也。骨癲疾者,顑齒諸輸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岀煩挽。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筋癲疾者,身倦孿急脈大,刺項大經之大杼脈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脈癲疾者,暴仆,四肢之脈皆賬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于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此癲疾有人認為即是巔疾,所以治療可採用刺血術、針刺、灸法等。實踐證明針刺督脈長強穴出血,應用刺血術防治癇症發作,確實有效。而癇症失治誤治,繼而也可出現神明逆亂的躁狂症狀,這種情況則治療困難。用藥方面,則當在分清標本虛實的基礎上,分發作期、緩解期分別辨證治療。頻繁發作時,以治標為主,著重豁痰順氣,息風開竅定癇。可急用搐鼻散和通關散,開竅醒腦。平時以治本為重,宜健脾化痰,補益肝腎,養心安神。但無論何種證型,均應該適當加入重鎮潛陽之品,以控制其復發,若癇症日久,還可以加入蟲類藥搜剔。但是蟲類藥克伐力強,必須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小量逐漸增大,不可突然用很大的劑量。以免發生不良的後果。而調攝精神,注意飲食,避免勞逸無度,亦屬重要

    具體用藥,發作期風痰內閉者,臨床可表現為在發作前常有眩暈,胸悶,乏力等症(亦有無明顯先兆者),發則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或伴尖叫與二便失禁,也有短暫神志不清,或精神恍惚而無抽搐者,舌苔白膩,脈多弦滑,治法當滌痰熄風開竅定癇方藥可用定癇丸為主方。痰火內盛者,臨床表現為發作時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叫吼,平日情緒急躁,心煩失眠,咯痰不爽,口苦而乾,便秘,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治法當清肝瀉火,化痰開竅,方藥可用龍膽瀉肝湯合滌痰湯加減。也可用柴胡龍骨牡蠣湯加味。久病多瘀,瘀熱內結,大便不通,舌暗脈弦,或繼發於外傷、中風之後,治當活血逐瘀,方藥可用加味抵當湯。王清任《醫林改錯》龍馬自來丹,以地龍和馬錢子相配伍,也有療效,唯當重點應掌握馬錢子炮制方法和用藥劑量。緩解期患者,表現為脾虛痰鬱較多,臨床可表現為食少腹脹,痰多便溏,舌淡苔白膩,脈細滑,治當健脾化痰,方劑可用六君子湯、草果知母湯加味。而表現為陰虛痰火,症見心煩失眠,舌紅苔膩而黃,脈滑數者,治當清化痰熱,方劑可用黃連溫膽湯合百合地黃湯加味。久病心腎虧虛,元神受損者,臨床可表現為體弱,健忘,心悸,頭暈目六君子湯加剪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苔薄膩,脈細弱,治法當補益心腎,健脾化痰,方藥可用大補元煎、六君子湯加減。臨床觀察發現:山西汾陽民間醫生應用穴位割治療法療法治療癲癇也有較好療效,考慮取穴當重視督脈、足太陽經脈的穴位非常值得深入挖掘並進一步推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