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5日 星期三

《黃帝內經》對噎膈病因病機的認識

        噎即噎塞,指在吞咽之時梗噎不順;膈為格拒指飲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基本相當於現代醫學的食管癌、賁門癌,也可見於賁門痙攣食管憩室食管炎、彌漫性食管痙攣等疾病。


    “膈”在《黃帝內經》又稱  “鬲 “膈中 “隔塞 “膈氣《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篇》云 “食飲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認為膈的形成是邪在胃脘《黃帝內經.素問.風論篇》也指出 “胃風之狀,頸多汗畏風食飲不下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瞋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此塞不通範圍較廣《黃帝內經》也認為胃受邪氣所致。而《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所謂 “三陽結謂之,太陽即足太陽膀胱與手太陽小腸,考慮當是膀胱病變,梗阻性病變所致的慢性腎衰尿毒症 “關革關則小便不利,革則吐逆。至於膈證形成的病因《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 “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懮之病也”此 “隔塞閉絕,當包括噎膈的病機《黃帝內經》認為其發生與懮思鬱怒等情志因素有關。因為中醫認為:懮思可以傷脾,脾傷則氣結,氣結則津液不得輸布,遂聚而為痰,痰氣交阻食管,則可漸生噎膈。鬱怒則傷肝,肝為藏血之臟,肝鬱則血液不能暢行,久之積而成瘀。痰瘀二者,又往往互相搏結,阻塞胃口,則食不得下,而成噎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