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

《黃帝內經》對嘔、噦病因病機的認識

     嘔吐是胃失和降,氣逆於上,胃中之物從口中吐出的一種病證。其有聲無物謂之乾嘔。可見於現代醫學的急性胃炎、心因性嘔吐、胃黏膜脫垂症、賁門痙攣、幽門痙攣門梗阻、十二指腸壅積症、腸梗阻、肝炎、胰腺炎、尿毒症、顱腦疾病等。噦,今稱呃逆,以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為症狀特點。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的單純膈肌痙攣即屬呃逆。也可見於胃腸神經官能、胃炎、胃癌、肝硬化晚期、腦血管病尿毒症以及外科手術後等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痿喘嘔,皆屬於上”。明確指出嘔吐呃逆之類,皆是氣機上逆所主嘔吐的病位 《黃帝內經》有“胃為嘔之類,明確指出嘔吐病位在於胃腑,乃胃氣上逆所致。至於其病因《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太陽之復,厥上行,‧‧唾出清水,及為噦噫。是論寒邪犯胃,或外有寒邪犯肌表又氣上逆而致嘔吐《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火郁之發,民病嘔逆《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嘔吐酸,暴逆下迫,皆屬於熱,又曰:“熱客於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善饑,耳痛溺赤,善驚譫妄”即是論胃熱胃氣上逆嘔吐。但也有其他臟器病變累及於胃,導致胃氣上逆嘔吐者首先是脾《黃帝內經.素問.厥論》云:“太陽之厥則腹滿瞋脹,後不利飲食,食則嘔,不得臥,是太陽脾病,腹滿嘔吐等。其次是肝《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厥陰司天,風淫所勝,則太虛埃昏,雲物以擾,寒生春氣,流水不冰,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脇,膈咽不通,飲食不下,舌本強,食則嘔,冷泄腹脹,溏泄,瘕,水閉,蟄蟲不去,病本於脾。沖陽絕,死不治《黃帝內經》從五運六氣之理,則論及木郁克土、胃氣上逆所致。再次是膽《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少陽之勝熱客於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善饑,耳痛溺赤,善驚譫妄,暴熱消爍,草萎水凅介蟲乃屈,少腹痛,下臥赤白”是論少陽膽熱犯胃,胃氣上逆而嘔。另外,還有心《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少陰之勝,心下熱,善,‧‧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嘔逆躁煩,腹滿痛溏泄傳為赤沃”少陰等雖不能等同於心,但確可提示心火上炎,累及於胃,可克導致嘔吐。足見,嘔吐是謂病,但與脾、肝、膽、心均有關係,病性有寒有熱。   

    至於呃逆,一般認為是胃氣上逆動膈而成,病位在隔,病變的關鍵臟腑在胃,以肺胃同主於降,所以與肺也有一定的關係《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行論》云:病深者,其聲噦《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云:“若有七疹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 必發噦噫,認為噦之有無,對判斷疾病預後具有重要意義。臨床觀察發現:凡重病久病之後,或因病而誤用吐、下之劑,耗傷中氣,或損及胃陰,均可使胃失和降而發生呃逆。   尤其是病深及腎呃逆多為腎氣失於攝納呃逆引動沖氣上乘呃逆夾胃氣動膈所致呃逆臨床可表現為呃逆斷續不繼呃聲低微,氣不得續飲食難進脈細沉伏呃是元氣衰敗、胃氣將絕之危候。所以常提示預後不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