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支氣管肺炎病因、症狀及治療原則

       支氣管肺炎亦稱小葉性肺炎,是由細菌或病毒等感染而引起的急性炎症。臨床以發熱、咳嗽、氣急、鼻煽等為主要症狀。肺部聽診早期不明顯,以後可聞及固定的濕羅音,有時在哭吵、深吸氣末才能聽到。重症可有口周青紫,明顯三凹徵,甚則引起呼吸衰竭及心功能不全。X光胸部攝影顯示兩肺有點狀或小片狀浸潤陰影,中內帶紋理增多模糊,可伴有肺氣腫及肺不張。細菌性肺炎外周血白血球總數及中性粒細胞都增高;病毒性肺炎白血球總數都減少或正常。

    本病屬中醫咳嗽、肺氣痰喘、風溫、冬溫等範疇。小兒肌表疏,肺嬌嫩,是易於發病的主要原因。外感時邪犯肺與內藴痰濁相搏,閉阻肺絡,壅塞氣道,不得宣通,肺氣閉塞,是為本病基本病機。肺氣閉塞可導致心血瘀阻,心陽虛衰,或蘊而化熱,引動肝風。本病初起以實證為主,主要表現為風寒閉肺、風熱閉肺、痰熱閉肺三種類型;後期則正虛邪戀,有陰虛邪戀、肺脾氣虛二種類型。治療以袪邪為主,後期兼顧扶正。

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熱病的施治法有哪些?

      關於熱病治療的總則,《熱論》是這樣論述的:“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已滿三日者,可泄而已。”這說明熱病治療有汗、泄的兩大不同法則。熱病治療的手段主要是施以針刺法。《黃帝內經‧靈樞‧熱病》詳細地記載了刺熱針具的選用,比如,病位表淺者,以鋋針按摩筋脈服扶正袪邪;反之,邪在肌表,善驚臥不安者,用圓利針以治其暴利之氣。

    關於穴位,《黃帝內經》也十分重視,《水熱穴論》中的59穴就是專為熱病而設,頭部穴“以越諸陽之熱逆也”;胸背部的8穴“以瀉胸中之熱也”;陽明經的8個穴位“以瀉胃中之熱也”;肩背、下肢的8個穴位“以泄四肢之熱也”;五臟俞穴旁的10個穴位“泄五臟之熱也” ,並且熱病程度,病位不同,取不同的穴位治療。

    對於熱病的治療,一定要住意病勢,邪盛病重則暫緩針刺,這樣,才可避免因攻邪而大傷正氣,待病邪情方張之熱已過,再攻邪則有事半功倍之療效。此外,還要注意的是,在熱病中,有九種危重證候,不能用針刺治療,這是由於這些都屬於邪盛正衰之死證。比如,“一日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 ,為虛陽上越,胃氣衰敗之證;“二曰世而腹滿甚者” ,脾氣敗絕也;“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 ,為臟腑精氣敗竭;“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 ,乃正氣虛衰,脾氣衰敗;“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 ,此陰血耗傷太甚:“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 ,為三陰俱傷之敗象;“七曰咳而汗不出,出不至足者” ,真陰虧竭也;“八曰水髓熱則死” ,是腎氣敗竭之證;“九曰熱而痙者” ,是熱極生風也。

    另外,《黃帝內經》還記載了一些與瀉熱相配合使用的各種物理降溫的方法,比如“諸治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之寒處,身寒而止也”。同時,也要注意,治療時飲食須清淡、少量,切忌葷腥,因邪熱易與穀食之熱合,致使“熱病少癒,食肉則復,多食則遺”。

2019年2月21日 星期四

紅田烏的功效

    紅   田   烏  Alternanthera Sessilis (L.) R.Brown


    科   名─莧  科 (Amaranthaceae)

    別   名─ 滿天星、田烏草、紅花蜜菜、蓮子草、節節花、田邊草、紅田窩草

                   紅田烏草、紅骨擦鼻草、蝦鉗菜

    繁殖方式─種子、扦插、分株

    利用部位─全草或帶根全草

    性   味─味苦、甘;性涼、微寒。

    功   效─具清熱解毒、消腫利尿、通經止血之功效。

2019年2月18日 星期一

《黃帝內經》對喘證預後轉歸及治療的論述

    《黃帝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曰:“病在肺,癒在冬,冬不癒,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長夏,起於秋,禁寒飲食寒衣。”指出了肺系疾病的發作有季節規律,提示治療喘證應注意順四時而施術。《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藏論》云:“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乃預之期日。”這種喘是五臟氣敗的表現,為久病、重病、惡病質患者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表現,所以説屬於危候,治療困難。至於《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所謂“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薰肺,使人喘鳴”,是肺與心腎多臟受累,可見於現代醫學多臟衰竭、休克等危急證候,後世醫家謂之“喘脫” ,則致死率極高。《沈氏遵生書》云:“汗出發潤滑喘者,為肺絕,身汗如油喘者為命絕。”更強調測汗對判斷喘證預後的重要。

    《黃帝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云:“病在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肺病者,喘咳逆氣……取其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内血者。……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 《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曰:“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指出指出喘證應該重視治肺、治腎、治大腸經脈、治陽明經脈。同時,治療應在分別虛實寒熱、明辨臟腑定位的基礎上進行。實喘,治肺為主,袪邪利氣;虛喘,治肺、治腎,以培補攝納為主。實喘之寒喘,當溫;熱喘,當清;痰喘,首重化痰;飲邪致喘,首重通陽化飲;氣鬱致喘,應重視解鬱降逆。虛喘在肺者,補肺氣,益肺陰;在腎者,滋腎陰,補腎陽;影響到心者,溫心陽,通心脈。至於虛實夾雜、上實下虛之證,則又當分清虛實主次、標本緩急,袪邪扶正併舉。實證喘當重視宣降溫清諸法,不可過用酸澀收斂,以免留邪為害;虛證喘當重視補益、酸收併舉,不可過用辛苦宣泄,以免耗散肺氣。

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

如何檢測和治療腸漏症

      腸漏症的檢測方法,一般有侵入性的內視鏡檢查並做腸道黏膜切片,然後在顯微鏡下檢查小腸上皮黏膜細胞,以及檢測小腸滲透壓的尿液檢查法,前者具侵入性,而後者比較煩瑣,一般醫師也很少做這項檢查。較為簡單的是做一滴血檢查,看看血液中是否有菌體、不明斑塊存在,另外抽血檢測食物不耐IgG4,初步可以判斷有無腸漏症的可能。
  在自然醫學的觀點,腸漏症與慢性疲勞症候群密切相關,也跟過敏、皮膚濕疹、蕁麻疹、頭痛、頭暈、類風濕性關節炎或是其他自體免疫疾病、青春痘、肝功能異常、過動兒、自閉症、生長發育遲緩、憂鬱症有關。
    
      治療腸漏症時,需掌握「四R原則」:
(1) Remove:移除過敏原及致病物質。
(2) Replace:補充酵素。
(3) Reinoculate:補充益生菌。
(4) Repair:以低刺激飲食以及腸黏膜營養素來修護。

2019年2月11日 星期一

《醫方集解》作者及內容簡介

    醫方集解》醫方著作,本書為清代醫家汪昂所著,共三卷刊於1682年。本書選錄古今醫籍中常用方劑約六、七百首(分正方及附方)。按不同作用的方藥性質分為補養、發喪、涌吐攻里表裡、和解、理氣理血祛風、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除痰、消導收澀、殺蟲、明目、癰瘍、經產等21類方劑。除列述每個劑的方名、主治及處方外,並引錄歷代名醫各家學說,闡明方義。由於選方切於實用,流傳很廣。現有康熙年間初刻本、清刻本、多種近代刊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書中搜集切合實用方劑 800餘首,分列21門。每方論述包括適應症、藥物組成、方義、服法及加減等。該書內容豐富,釋義說明、流傳甚廣,是一部非常有影響的方劑專著。《清史稿》 卷一百 志一百 作《醫方集解》二十三卷,《湯頭歌括》一卷。(汪昂撰)清代著名醫家汪昂於1628年刊行《醫方集解》、《勿藥元詮》。1689年刊行《素問靈樞纂約注》。1694年刊行《湯頭歌訣》、
《本草備要》。探究其在中醫學中的貢獻,評價其在醫學中的地位,對啟發後代的治學及發揚繼承中醫學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辭海》評價汪昂的醫著為「頗切實用,流傳甚廣,對普及醫學有所貢獻。」
在汪氏諸多著作中,《醫方集解》是《素問*靈樞類纂約注》、《本草備要》醫學研究的升華與發揮演繹。更輔以《湯頭歌訣》一書,對後世醫學的普及提高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勛。
汪氏的《醫方集解》摒除糟粕,以《內經》理論學說為指導,以仲景學說為基礎,裒合數十醫家碩論名言,對所採集方劑予以詮釋,集理法方藥四字,通貫全書。如大青龍湯,首列主症,然後討論病機,先引成無己之說「傷寒見風脈也。」汪氏認為「成注非也,此湯必脈浮緊浮數,煩躁無汗,方可服之。」
      汪氏原本一介儒生,但憑著其對醫藥的愛好,悉心研究,在方劑學上的成就對後世影響很大。
由於該書頗具實用價值,因此刊行後受廣大醫者的歡迎。費伯雄在《醫方論》中介紹:「當時之醫,每以《醫方集解》一書奉為枕秘。」公元1761年吳儀洛以《醫方考》和《醫方集解》為藍本,綜合兩書,撰《成方切用》。公元1865年費伯雄鑒於《醫方集解》的廣為流行,選取《醫方集解》355方,對各方逐一分析評論,撰《醫方論》。1904年南京名醫張秉成稟承汪氏思路,仿《醫方集解》體裁,撰著《成方便讀》。
     汪氏又在《醫方集解》采輯方劑的基礎上撰《湯頭歌訣》,以七言歌訣形式便於學者誦讀和記憶,為初學者的入門良好讀物,作為階梯,擴大了《醫方集解》在醫學界的影響。今人嚴倉山在《湯頭歌訣》基礎上加以增輯,書名易為《湯頭歌訣正續集》更是廣泛流傳民間。
汪氏雖則是著名醫家,畢竟不是臨床家,因此不能無承訛襲衍之說,且由於時代局限,一些溫病時方、名方未能收集,是其缺陷。

    自序 孔子曰。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夫仁為心性之學。尚不可以無方。況於百家眾藝。可以無方而能善此乎。諸藝之中。醫為尤重。其為生人之司令。而聖人之所必慎者也。竊嘗思之。凡病必有證。證者證也。有斯病必形斯侯者也。證必有脈。脈者臟腑經絡寒熱虛實所由分也。有與證相符者。有與證不相符者。必參驗確而後可施治者也。察脈辨證。而方立焉。方者一定不可易之名。有是病者必主是藥。非可移游彼此用之為嘗試者也。方之祖始於仲景。後人觸類擴而充之。不可計殫。然皆不能越仲景之範圍。蓋前人作法。後人因焉。創始者難為力。後起者易為功。取古人已驗之成規。而斟酌用之。為效旣易乎。然而執方醫病。而病不能瘳。甚或反以殺人者。又何以說焉。則以脈候未辨。藥性未明。惑於似而反失其真。知有方而不知方之解故也。方之有解。始於陳無擇。無擇慨仲景之書。後人罕識。爰取傷寒論而訓詁之。詮釋方。使觀者有所循入。誠哉仲景之功臣。而後覺之先導矣。厥後名賢輩出。謂當踵事增華。析微闡奧。使古方時方大明於世。寧不愉快。夫何著方者日益多。注方者不再見。豈金針不度歟。抑工於醫者未必工於文詞。不能達意。遂置而不講歟。迄明始有吳鶴皋集醫方考。文義清疏。同人膾炙。是以梨棗再易。豈為空谷足音。故見之而易喜歟。然吳氏但一家之言。其於致遠鉤深。或未撤盡。玆特博採廣搜。羅群書。經窮奧蘊。或同或異各存所見。以備參稽。使探寶者不止一藏。嘗鼎者不僅一臠。庶幾病者觀之得以印證。用者據之不致徑庭。寧非衛生之一助歟。或曰善師者不陳。得魚者忘筌。運用之妙。在於一心。何以方為。余曰。般捶不棄規矩。師曠不廢六律。夫易之為書。變動不居。然亦有變易不易二義。故曰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夫卦誠方矣。豈方智之中。遂無圓神之妙也哉。吾願讀吾書者。取是方而圓用之。斯真為得方之解也已。  

2019年2月9日 星期六

哮喘性支氣管炎病因、症狀及治療原則

     哮喘性支氣管炎是指由各種病毒或細菌引起的支氣管黏膜急性炎症。常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之後,出現較深較頻繁的乾咳喘息,伴有痰聲,胸部呼吸音粗糙或聽到乾性羅音或較粗的大濕羅音、哮鳴音,與肺炎早期較難區別。本病多見於7歲以下小兒,患者有濕疹或其他過敏史,臨床上常表現為反覆出現的哮喘性呼吸困難,肺部體徵以哮鳴音為主,呼氣延長。大部分患兒經消炎、止咳、化痰對症處理後於2~3日內症狀可緩解。少數患兒反覆發作可發展為支氣管哮喘。

    哮喘性支氣管炎屬中醫咳喘、咳嗽等範圍。中醫認為本病是因患兒素體虧損,衛外不固,痰濕內蘊,復由感受外邪;或因受涼,恣食冷食,接觸某些物質等誘因引動伏痰。痰隨氣動,阻塞氣道,氣壅上逆,發為喘嗽。反覆發作耗傷正氣,肺病及腎,以致腎氣虛衰。所以,本病常呈本虛標實,發作時為邪氣實,多見寒喘、熱喘二種類型,治以袪邪為主,或散寒平喘,或清熱平喘;緩解時則見肺、脾、腎三臟不足,治以扶正固本為主。

2019年2月6日 星期三

飲食調養在治療疾病時有何作用?及藥、食治病的法度何在?

      在治病過程中,食養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扶正氣、袪邪氣。
     在疾病發生‧發展和治療過程中,由於病邪的作用,常導致臟腑精氣不足、功能活動減弱,就更易為邪所害。因而,善治病者,不僅可以根據患者身體需要,有目的、有選擇地調配飲食,借助飲食五味的功能袪除邪氣,也可以借助五味的功能、五味所入,調理五臟,使脾運胃納,衛氣漸旺,氣血逐漸充盛,則正盛邪袪,餘邪不治而自退。
    由以上可知,飲食調養可以正盛邪袪,強身健體,因而,在生活中,即使沒有疾病,也要注意飲食的調養。這樣,才有助於養生。

    一般來說,用藥治病,只是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只能十去其九,餘邪則當用穀肉果菜調養。特別是在停藥後,更要選用五穀、五畜、五果、五菜。穀肉果菜如同藥物一樣具備五味,不僅可以袪邪,同時,又可以調養五臟精氣,使正氣恢復強盛,則餘邪自能消退。
    由以上可知,飲食調養在治療過程中具有助正袪邪的作用。因此,為了保證身體的健康,在日常飲食中,飲食一定要多樣化,一定要多吃穀肉果菜。

    一般來說,藥物與食物(穀肉果菜)都有強身健體、防病袪邪的作用,至於治療時如何運用,則要依據一定的法度:
1.     要根據疾病的新久,制方的大小與藥物有毒無毒,以及毒性的大小,來確定疾病治療的程度。對此,《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正大論》是這樣論述的:“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2.     餘病要借助食療,要扶正以袪邪。對此,《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正大論》的論述是:“穀肉果菜,食養盡之。”可見,無論是藥治或食療,治療都需掌握一定的尺度。

3.如餘病,食養而病不盡除,可以重複藥物治療,仍遵循以上法度。即《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正大論》所說的:“不盡,行複如法。”

2019年2月3日 星期日

節毛鼠尾草的功效

    節  毛  鼠  尾  草( Salvia plebeian R.Brown)

      科   名─唇形科(Labiatae)

      別    名─土荊芥、七層塔、小本九層塔、荔枝草、賴斷頭草、賴師草、雪見草、雪裏                      青、假蘇、紫丹參、蝦螟草、水羊耳、癩仔草、過冬清

      繁殖方式─種子

      利用部位─全草

      性   味─味苦、辛;性涼。

      功   效─具清熱、解毒、利尿、涼血、殺蟲的功效。

◎本草綱目記載
     
       治寒熱,下痢膿血不止。白花者主白下;赤花主赤下,主瘧疾水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