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黃帝內經》對癲狂臨床特點、病因病機的認識

   狂是痰氣鬱閉或痰火擾動心神所致的精神失常性疾患,證以沉默癡呆,語無倫次,靜而多喜為特徵;狂證以喧擾不寧,躁妄打罵,動而多怒為特徵。有“文”、“武狂”之說,因二者在症狀上不能截然分開,一定條件下又能互相轉化,故癲狂併稱。本證多見於青壯年。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精神分裂症以及抑鬱症和躁狂型精神病


     癲狂病名出於《黃帝內經.靈樞.癲狂篇》《黃帝內經》在此篇首先論癲狂臨床特點曰:“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止。......骨癲疾者,顑齒諸腧分肉者滿,而骨居,汗出煩。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筋癲疾者,身倦攣急大,刺項大經之大杼脈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脈癲疾者,暴仆,四肢之脈皆脹而縱......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有認為是論癲疾臨床特點及其預後者,也有認為是巔疾(即癇證)者。又曰:“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者作極已而煩心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飢......狂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明確指出癲與狂臨床特點不同,病因可因於憂飢、大恐、大喜等,與情志因素、飲食失節、勞倦內傷等多方面病因有關。所以,其發病機制也別,為《難經“重陽則狂,重陰則癲”之說提供了臨床基礎。人為什會發生癲狂?《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衣被不斂,言語相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黃帝內經》認為是神明錯亂所。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神明錯亂?《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認為癲疾厥狂均是氣機逆亂日久成疾《黃帝內經.素問.脈解篇:“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認為陰陽失調、氣機逆亂、陰陽異位,可發生狂與巔疾。而《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論》則進一步明確指出:“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瘖,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認為狂的病因屬於“邪入於陽”。此與《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謂“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觀點一致《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謂“諸躁狂越,皆屬於火,則更加明確地揭示了狂證屬陽屬火的本質《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更指出:“血并於陰,氣并於陽,故為驚狂。血并於下,氣并於上,亂而喜忘,提示氣血逆亂也常是癲狂的重要原因。這種情況可見於瘀血內結、瘀熱互結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至於《黃帝內經.素問.厥論:“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則說明癲疾邪鬱化熱,也有出現近於狂證表現者。所以,一定情況下,癲狂實際上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