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5日 星期一

《黃帝內經》對人體汗出異常寎因病機的認識

       病理情況下,如人體感受外邪,陰陽失和,營衛失調,邪熱蒸騰,營陰外泄,心陽虛衰,衛陽不固,甚或發生亡陰亡陽之變,則必然會表現為汗出異常。
《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風性開泄,外感風邪,營衛失調,衛陽不能正常護表,則可以引起異常汗出。《黃帝內經.素問.瘧論》曰:“夏傷於暑,則汗大出。”《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也講“靈則腠理開,榮則通,汗大泄,故氣泄。”外受暑熱邪氣,可導致津液外泄而汗大出,邪熱蒸騰陰液,也可導致大汗,並引起機體津傷氣泄。《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云:“胃足陽明之脈……是主血所生病者……溫淫汗出。”明確指出陽明胃經脈病變,可表現為汗出,此在陽明熱病、氣分溫病表現尤為突出。《黃帝內經.素問.痹論》更指出:“其多汗而濡者,此逢其濕甚也。”提到痹證由濕所致者,以濕為陰邪,其性粘滯,容易阻滯氣機,尤其在其與熱邪相合侵襲人體時,也可表現為異常汗出。
  至於《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所論:“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則提出了可能引起漢出的幾種情況,指出出汗與外界環境的關係,飽食、勞累、情緒波動等多方面因素有關,認為生病皆是因為過用,過用不僅可以導致汗出,也可以損傷相應內臟,成為多種疾病發生的原因。結合臨床來分析,過食肥甘容易發生糖尿病,勞形過度容易發生腰肌勞損,勞心過度容易發生神經衰弱,“生病起於過用”的觀點,對中醫病因學說來說具有普遍的學術意義。
    另外,《黃帝內經》對五臟病變汗出的表現論述也較多。如《黃帝內經.素問.臟器法時論》云:“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指出肺病汗出,多兼見喘咳逆氣,肩背痛肺系疾病症狀。《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變形》云:“肺脈……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瘻,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此“瘻” ,一般解作鼠瘻,相當於現代醫學淋巴結核,常見肺虛,陰虛火旺,或氣陰兩虛證候。《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云:“肺脈……其脈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今不復散也”。此“灌汗” ,即漏汗,是肺氣虛衰,氣脫津液不固使然。《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則提出:“勇而勞甚,損傷精氣,故腎虛汗出。《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云:“醉飽行房,汗出於脾。”指出汗出異常與脾虛也有關係。《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變形》所謂“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也是在說飲食勞倦或起居不慎損傷脾腎,皆可引起汗證。由此可見,汗出異常不僅見於感受外邪,也可見內傷,不僅有實,而且有虛,不僅有關於心,也與肺、脾胃、腎多個臟腑相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