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2日 星期日

《黃帝內經》關於飲食養生有什麼精辟觀點?

    《黃帝內經》特別重視飲食調理,以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並提出了“食飲有節”:“全面配伍,五穀為養”等養生觀。這些養生觀的內容具體如下:
一、“飲食有節”是“盡終其天年”的關鍵。《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固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二、全面配伍,五穀為養,《黃帝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指出: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三、飲食在疾病康復中的作用。關於飲食在疾病康復中的作用,《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是這樣論述的: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故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進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盡,行復如法…..

四、謹和五味。《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認為,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搞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甘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食物的歸經。《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辛,肝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天之由也。

六、飲食宜忌。《黃帝內經.靈樞.五味》指出:五禁。即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飯、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豚肉、栗、藿皆鹹;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葱皆辛。

七、食物在人體的消化、輸布。《黃帝內經.素問.脈別論》認為: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