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4日 星期五

《黃帝內經》論胸痹治療及其對中醫現代臨床的啟示(上)

    (一)《黃帝內經》論寒邪致病,兼論通陽治法     

 胸中為清曠之域,素體陽虛,胸陽不足,或天氣寒冷,陰寒之邪乘虛侵襲,寒凝氣滯,痹阻胸陽,心脈拘急則可致胸痹心痛。所以治胸痹通陽散寒治法非常常用。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篇》說;“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胸痹,心中痞氣,脇下逆搶心,栝蔞枳實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以上這些治療胸痹心痛的常用方劑,都是以宣痹通陽為主,至今在臨床上仍有指導意義。更有烏頭赤石脂丸和蘇合香丸、薏苡附子散等,一方面用附子、烏頭等溫陽散寒止痛,一方面用蘇合香、麝香等芳香寬胸開竅,一方面用薏苡仁、甘草等甘以緩急解痙,對於寒邪外犯,心脈痙攣引起的冠心病心絞痛,具有較好的療效。其實,即使痰濕、痰火、水飲痹阻心脈所致的胸痹心痛,通陽治法,也同樣值得重視,因為胸陽振奮,則氣血通暢,而胸痛自能緩解。

 

()以痰痹胸陽病機立論,看心胃同治思路

   臨床觀察發現:胸痹心痛的發生,常與飲食長期失宜有關。如過食肥甘,或嗜酒成癖,可導致脾胃損傷,運化失健,聚濕成痰,痰阻脈絡,則胸陽失展,則成胸痹。臨床可表現為胸悶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氣短喘促,肢體沉重,形體肥胖,痰多,苔濁膩,脈滑,治法當通陽瀉濁,豁痰開結,方藥可用栝蔞薤白半夏湯加味。以表現可和胃化痰安眠,所以《金匱要略》謂之主治“胸痹,不得臥”。而痰濕化熱,痰熱阻痹胸陽者,則可見胸痛,心胸煩悶,心下按之痛,舌苔黃膩,舌質暗紅,脈滑數者,治當清熱化痰,寬胸開痹,方劑可以小陷胸湯加枳實、丹參、赤芍、紅花、甘草等,屢取佳效。栝蔞薤白半夏湯所以半夏者,以其能和胃化痰安眠也,所以《金匱要略》用人參湯即理中湯治療胸痹心痛,也同樣是心與脾胃同治之意。《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云:“胃病者,腹瞋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脇,膈咽不能,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 ,此心痛雖然不排除胃痛,但由於古人心胃分之未清,也不排除是心痛。況且冠心病心絞痛也常有表現為胃脘痛,所以,趙錫武老中醫治療冠心病就非常重視心胃同治。路志正教授治療冠心病更重視健脾化濕治法,也是心與脾胃同治的意思。魏執真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在重視活血化瘀的同時,更常常隨方加用陳皮、枳殼、香附、蘇梗、佛手、香櫞等、也是心胃同治思路。其他如降香、甘松等,往往既可治心,又能治胃,既可行氣,又利於活血,非常適合於冠心病的治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