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淺談張仲景所著《傷寒論》及《金匱要略》

    東漢時張仲景(西元150年─219),曾著書二部,一為傷寒論;一為金匱要略。傷寒論代表長江以南之醫學,係針對劇烈傳染病治療及疾病變化之原則加以解說。其將疾病分為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等三陽病,及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等三陰病金匱要略則述及其他一切雜病,如:婦人病、風濕病、腎病、胃腸病等

    傷寒論所敘述之病狀及變化如下:

一、陽  病

1.太陽病:脈浮、頭痛、發熱、惡寒。

2.少陽病:口苦、咽乾、目眩、嘔吐

3.陽明:病邪染於胃部,惡寒、便秘

、陰  病

1.太:腹瀉嘔吐瀉痢、腸痛

2.少:脈沉、惡寒、疲勞、手足冷

3.厥:口渴、小便少、精氣盡

    依中醫的想法,若染風邪病,起初先為太陽,次為少陽,再為陽明。病狀會轉移,若治療錯誤病狀轉為陰病,則逐漸惡化。故使用之藥,應隨病狀而定。如陽病太陽病須使用發汗劑,如葛根湯少陽病用和解,如大柴胡陽明病則使用,如大承氣。而陰病均須使用溫補如川芎、當歸之類。若患陽病使用病之藥,病當惡化
    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中之處方共計二百八十七種,兩者之每一處方均由八至十二種生藥所組成。西元265年,王叔和重新編輯傷寒論,現今所流傳者即為此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