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咳證肺胃相關與肺胃同治治法

    《黃帝內經.素問.咳論》:“…….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認為五臟六腑雖然皆令人咳,但與肺胃關係至為密切。因為肺為皮毛之合,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本,肺脈起於中焦,還循胃口,故寒冷飲食入胃,病邪循經上犯於肺,內外合邪客於肺中,肺失宣降而咳。若五臟六腑有病,其病邪可以聚於胃,而上關於肺。一方面,肺主宣降,胃主通降,胃氣逆則肺氣逆;另一方面,胃關乎腸,腸胃共主通降,肺與大腸相表裡。所以,治療咳證,肺胃同治非常重要。《傷寒雜病論》小青龍湯類方,主治外寒內飲證,強調溫化寒飲,實際上寓有肺胃同治之意。有中醫專家就常用麻杏代赭湯治療小兒百日咳,即旋覆花代赭石湯加麻黃、杏仁、百部、白前、鵝不食草等藥物組成,即體現著肺胃同治的精神,臨床屢取佳效。也有專家以旋覆花代赭石湯、五磨湯止治療慢性咳喘,實肝脾、肺胃同治的思路。另外,肺胃同治還與肺脾同治具有密切聯繫。因為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津液停聚於胃,化痰犯肺,聚胃犯肺可致咳嗽。《黃帝內經》強調咳嗽與肺胃有密切關係,其實也是後世“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理論淵源。至於《黃帝內經.素問.咳論》所論咳嗽日久,由臟及腑出現胃咳、大腸咳、小腸咳、膀胱咳之類,當然也應該在治肺的同時,治胃、治腸、治膀胱,和胃降逆可用旋覆花、代赭石、陳皮、半夏;通降胃腸可用大黃、桃仁、杏仁、冬瓜仁等;澀腸固脫可用山藥、芡實、訶子、罌粟殼;收攝膀胱可用內金、烏藥、山藥、五味子、白果等。總之,在咳證治療中,治咳調胃是重要一環。具體治療又當具體狀況具體分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