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黃帝內經》對飲證病因病機的認識

     飲證是指體內水液輸布運化失常,停積於某一局部位的一類病證。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根據水飲停積的部位不同,分之為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四類,統稱“痰飲”。《黃帝內經》則稱之為“積飲”。涉及病變範圍較廣。其中,痰飲可見於現代醫學胃擴張、胃下垂、幽門梗阻、腸梗阻、胃腸功能紊亂等;懸飲相當於現代醫學滲出性胸膜炎胸腔積液;溢飲可見於風濕病等;支飲則可見於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心病、心力衰竭等。另外,現代醫學的腦積水、耳源性眩暈、腎盂積液等,也屬於中醫飲證範圍。

    水液的正常代謝,《黃帝內經》認為與肺、脾、腎等臟腑功能相關。而多種原因引起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失常,則可能導致水腫、停飲等。《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厥陰所至為裡急;少陰所至為腸胗身熱;太陰所至為積飲否隔;少陽所至為嚏嘔,為瘡瘍;陽明所至為浮虛;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在此,《黃帝內經》基於五運六氣理論,提出太陰脾在飲證發生發展過程中居於重要地位。《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云:“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上應鎮星。甚則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瘈,腳下痛,飲發中滿食減,四支不舉。” 《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指出:“土鬱之發,岩谷震驚,雷殷氣交,埃昏黃黑,化為白氣,飄驟高深,擊石飛空,洪水乃從,川流漫衍,田牧土駒。化氣乃敷,善為時雨,始生始長,始化始成。故民病心腹脹,腸鳴而為數後,甚則心痛脇●,嘔吐霍亂,飲發注下,胕腫身重”。《黃帝內經》更明確提出飲證形成的病因,與氣候濕盛,居處潮濕等有關,認為飲為濕淫土鬱為患。飲證病機雖然涉及到肺、脾、腎三臟的氣化功能失調,但《黃帝內經》強調脾為關鍵。因為外感內傷諸病因,均可使脾失運化之權,水穀因之不得化為精微輸布周身,津液停積而變生飲證。

2019年5月28日 星期二

《本草從新》一書作者及內容簡介

    《本草從新》,十八卷,為清代流傳較廣的臨床實用本草,清代吳儀洛撰,成書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載藥720餘種,按《本草綱目》分類方法排列每藥述性味、主治、功用、辨偽、修治等。 多結合作者經驗,並廣泛總結歷代醫家的臨床應用。 對於同一藥物的不同品種也多區別其力量厚薄,性味優劣,指出功效上的差異。 新增燕窩、冬蟲夏草、太子參、黨參、西洋參等常用藥。

    吳氏對汪昂《本草備要》相當推崇,但認為汪昂非醫家出身,缺少臨證實踐經驗,在吸取前人論述時,難以斟酌選擇。 吳氏在《本草從新·原序》中說:“新安汪氏(汪昂),祖述二書,著備要一編,卷帙不繁,而採輯頗廣,宜其為近今膾炙之書也。惜獨其本非岐黃家,不臨證而傳信前人,雜採諸說,無所折衷,未免有承誤之失。”因此,吳氏對《本草備要》進行修改補充,保留其原有內容一半,修改增加者一半,於乾隆丁丑(1757)編撰成《本草從新》十八卷。

    吳儀洛,字遵程,浙江海鹽人,生卒年不詳。 他在公元1757年《本草從新》原序中說,自幼年習舉子業時即旁覽醫書,“迄今四十年矣”,據此推算,他大約生於18世紀初。 上述原序中說:“余先世藏書最夥,凡有益於民用者,購之尤亟,以故岐黃家言,亦多海內希見之本”。 因此,他雖是諸生,後來卻專醫業。 曾到過湖北、廣東、直隸、河南等地,並在四明(今寧波)居留了五年,常到“天一閣”藏書樓博覽醫籍。
吳氏對本草與方劑有廣泛深入地研究和實踐,他認為汪昂的《本草備要》卷帙不繁,採輯甚廣,但雜採諸說,無所折衷。 他從中選輯一多半內容,補充增加近300種藥物知識,於公元1757年編撰成《本草從新》,冬蟲夏草、珠兒參等為此書所首載。 他於公元1761年成書的《成方切用》,是有感於吳昆的《醫方考》“因病分門,詞旨明爽,海內盛行,但搜採不無闕略”而汪昂的《醫方集解》“碩論名言,採搜甚富,然不能無承訛襲衍之說,且於新方,總未採錄”,因此他“取吳氏、汪氏所輯而增改之,得古今良方凡一千一百餘首”(《成方切用》序)。 《醫方考》未收載的五積散、逍遙散,本書予以補入。 此外,本書所附《勿藥元詮》74條,介紹了防病養生知識。
吳氏對《傷寒論》的研究,師法喻昌觀點,並對《尚論篇》重訂,附以己見,撰成《傷寒分經》十卷(公元1766年)。 據《本草從新》吳氏原序稱,他著有醫書10種,除上述數種傳世外,其他如《四診須詳》、《雜證條律》、《女科宜今》等已佚。

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台灣澤蘭的功效

    台   灣   澤   蘭 Eupatorium cannabinum L.Var.asiaticam kitam


        科     名─菊  科(Compositae)  

        別     名─ 台灣山澤蘭、山澤蘭、六月雪、大本白花仔草、香草、尖尾鳳、斑竹相          
                         思、白花仔草

        利用部位─全  草

        繁殖方式─種子、扦插

        性     味─味苦、辛;性涼。

        功     效─具消炎、解熱、利尿、抗炎、調經、消積滯、利腸胃、止痢、抗癌之效。

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黃帝內經》有關“喘鳴”的論述及其對中醫現代臨床治療哮證的啟示(二)

    1.  冷哮─臨床表現為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如窒,咳嗽不                  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滯帶青,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天冷或受                 寒易發,形寒畏冷,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治法當溫肺散寒,化                 痰平喘,方藥可用射干麻黃湯加減。發作期可加入地龍、全蝎、蜈                         蚣、蟬蛻、僵蠶等,以熄風解痙。外有風寒,內有停飲,“寒閉其                         飲”病機突出,喘咳痰多清稀,或咳吐水泡痰甚爽者,舌苔白水滑                       者,可用小青龍湯加紫菀、款冬花等;兼心煩或口渴,可用小青龍加石           膏湯加黃芩等。至於冷哮日久傷陽,或表現為上盛下虛者,則可用蘇子            降氣湯加味。緩解期見腎陽不足者,可用人參蛤蚧散合金匱腎氣丸長期           服用。

2.    熱哮─臨床表現為氣粗息湧,喉中痰鳴如吼,胸高脇脹,咳嗆陣作,咳痰色黃或白,黏濁稠厚,咯吐不利,煩悶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飲,不惡寒,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滑,治當清熱宣肺,化痰定喘,方藥可用定喘湯加減。原方可加桑白皮、炒葶藶子、車前子、魚腥草、金佛草、地龍等,清肺熱,降肺逆,解痙平喘。肺熱咳喘不得臥,喉間痰鳴,吐痰較少者,用麻杏石甘湯加味,也常可取得滿意療效,兼口苦、咽乾、目眩,或心煩喜嘔,胸脘滿悶者,可配合小柴胡湯治療。咳喘痰黃,大便不爽者,可配合千金葦莖散,兼可開熱邪下行之路。而熱哮日久傷陰者,則可考慮選用麥門冬湯加味。緩解期,咳喘久,而痰仍較多者,可用金水六君煎加味,一方面養肺腎之陰,一方面化痰利氣。肺腎陰虛者,可用麥味地黃丸鞏固療效。久喘腎虛,無明顯寒熱之象者,可用冬蟲夏草、紫河車等,平補陰陽。

3.    痰哮─臨床表現為氣喘咳痰量多,不能平臥,喉中痰鳴,聲如拽鋸,胸悶無窒,或痰咳黏滯不爽,納少,或胃脘滿悶,口黏膩不渴,常因飲食失宜而誘發,舌苔白膩,脈滑或弦滑。治當袪痰化濁,降逆平喘,方藥可用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焦樹德的麻杏石甘湯加味,方中更加麻黃、杏仁宣降肺氣,平喘似療效更佳。胸悶,咳嗽氣喘,痰多,不能平臥者,更可配合葶藶大棗瀉肺湯,炒葶藶子可用至15~25g,對兼有心功能不全者也有效。祝諶予治療哮喘則強調“治喘先治痰,治痰先治氣” ,其常用方六子定喘湯,以三子養親湯豁痰下氣為基礎,加杏仁、葶藶子,一宣一瀉,氣機通暢則哮喘自平。隨方可加入前胡、白前、紫菀、款冬花等止咳化痰平喘。有外受風寒誘因者,可加入荊芥、防風袪風散寒。緩解期以肺脾氣虛為主,可用玉屏風散和六君子湯加味。

4.    氣哮─臨床表現為咳喘陣發,喉中哮鳴有聲,胸咽滿悶如窒,痰不多,發作與情緒波動有關,伴有性情抑鬱,噯氣頻頻,善太息,舌質略暗,舌苔薄白或膩,舌邊有沫,脈弦或弦滑。治當解鬱利氣,降逆平喘,方藥可用旋覆代赭湯合五磨飲子加麻黃、杏仁、紫蘇子、炒萊菔子等。應用祝諶予過敏煎加味,藥用柴胡、白芍、蟬蛻、僵蠶、地龍、烏梅、白朮、防風、五味子、甘草、徐長卿等,治療哮喘也有良效。日久氣虛自汗易感者,可加黃芩益氣固表;兼陣發性鼻塞而癢,噴嚏頻頻,流涕清稀者,為過敏性鼻炎症狀,可加用蒼耳子、辛夷花、藿香、鵝不食草等,宣通鼻竅。基於此點,北京東直門醫院武維屏教授提出了哮證肺肝同治理論。認為肝肺二者生理相關、病理相因。《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黃帝內經.素問.刺禁論》云:“肝生於左,肺藏於右。”肝為剛臟而主疏泄,以升為常;肺為嬌臟而主宣肅,以降為順。肝居下焦,從左而升;肺居上焦,從右而降。“左主升而右主降”二者共司氣機升降,共主氣血調暢。肝升肺降,如此周轉運行,方可使氣機調暢,氣血流行。又人身之氣,雖然其主在肺,其根在腎,但其調在肝,氣之有調有主,有納有出,有降有升,方可不鬱、不逆、不滯、不壅,使臟腑功能得以正常發揮,氣機升降自如,由此而臟腑安和,體健身強,肝膽互為表裡,為開闔之樞機。少陽樞機通利,開闔有序,則氣機出入升降由然無礙;樞機不利,開闔失序則肺氣出納即壅而受阻,肝肺氣機遂升降失調,肝氣不得升發,肺氣難以肅降,氣逆於上而作咳喘。其從肝論治哮病常用五法分別為疏肝理肺法,清肝瀉肺法,柔肝熄風、宣肅肺氣法,疏肝利肺化痰法,養肝益腎肅肺法,方藥選用四逆散、柴芩瀉白散、柴胡陷胸湯及過敏煎加減等,是發展了祝諶予過敏煎的治療思路,臨床上療效較為滿意。

5.    瘀哮─多見於哮證久病患者,病必及血,氣滯的同時,常有血瘀。臨床可表現為氣喘息促,喉中有聲,夜間為甚,胸悶胸痛,口唇色暗,咽乾但欲漱水不欲咽,舌暗有瘀斑,脈弦或澀。治當活血化瘀,方劑可用血府逐瘀湯加蘇子、炒萊菔子、葶藶子等,或用定喘湯加當歸、桃仁、丹參、紅花等活血化瘀藥物治療。《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說:“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 《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寒則血凝泣,”說明血液凝滯不能濡養人體則成為“瘀血”。唐容川《血證論》云:“人身毛道,不可阻滯……內有瘀血,氣道阻塞,不得失降而喘”。說明喘證雖病位在肺,病因可為瘀血痰濁,久病入絡,瘀血阻滯,氣道不利,痰隨氣升,氣因痰阻,互相搏結所致。清代王清任自創的血府逐瘀湯,是治療瘀血內阻的代表方,山西中醫學院王霞等運用本方加減治療氣滯血瘀型哮喘,收到了較好的療效。
      
        另外,《黃帝內經》還有所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思想,提示對於一些明顯有季節性的疾病,應順應四時而應時用藥。對於哮證,李中梓《醫宗必讀》曾提出下其熱以預防初冬喘的思想。“哮證發於冬初者,多先於八九月未寒之時,用大承氣湯下其熱,至冬寒時無熱可包,自不發作,此為妙法。”這種思想值得重視研究。我國民間更長期流傳著“冬病夏治”法預防哮喘發作已為人們所知。中醫治療哮喘所謂“貼伏”療法,要求在三伏天,選取背部俞穴,定時用麻黃粉、白芥子()、麝香等,貼敷,是冬病夏治、內病外治之意,對預防哮喘冬季發作,有一定的意義。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崔紅生則按五年節律和十二時辰日節律論治,指出哮喘好發於秋季者,運用“二麻四仁湯”(炙麻黃、麻黃根、桃杏仁、郁李仁、白果仁)加減治療,療效確切。若好發於春季者則過敏煎(柴胡、防風、烏梅、五味子、甘草)效果尤佳。並根據晝夜十二時辰與臟腑配屬的關係,強調哮喘在凌晨多發者,則治重於肝,調肝理肺是為常法,收到了較好的療效。

2019年5月19日 星期日

人體細胞的奧秘(奇妙數據及比較)

                 染色體是細胞分裂時,細胞核內出現的棒狀構造體。由於能被鹽                    基性色素染色,因此稱為染色體。染色體內有基因存在。染色                      體的數量依生物種類而不同。人類一個細胞裡有23對、46個染                      色體。其中,1對是2個決定性別的染色體。稱為性染色體,其                      他的稱為體染色體。                                        

   各種生物染色體數目:家蠅12個、蜜蜂16個、蟾蜍22個、蠑螈24個、雨蛙24個、響尾蛇36個、貓38個、豬38個、家鼠40個、日本松鼠40個、恆河猴42個、大猩猩48個、黑猩猩48個、綿羊54個、山羊60個、牛60個、馬64個、狗78個、雞78個、鴿子80個、鯉魚100個、美國螯蝦200個、帝王蟹208個。
   構成人體的60兆個細胞,都有細胞核。細胞核中有染色體,即所謂去氧核醣核酸(DNA)物質,是負責儲存遺傳資料的基因。
   細胞的構造:粒腺體(製造細胞必要的能源)、高爾基氏體(分泌蛋白質)、核酸酵素(將進入體內的營養或異物消化)、細胞核(細胞的中樞地位,是基因的實體,含有DNA。細胞分裂之際DNA會變成46個染色體)、核醣體(合成蛋白質)
   DNA是非常細長的絲狀物質,呈螺旋梯形狀。粗細只有0.000002釐米,是頭髮的四萬分之一。但是,將一個細胞所含的DNA連接起來,長度超過2公尺。而將人體所含的DNA全部串聯起來,長度為60*2公尺,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800倍。人體細胞的大小約為10~30微米,1個細胞內的DNA,約重2000億分之1
   呈螺旋梯狀的DNA,其兩條縱軸的部分,由磷酸基(P)和五碳糖(S)交互組成,而梯狀的部分,則由四種鹼基─腺  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鳥嘌呤(G) ,由縱軸往內側延伸,到了梯狀中央後再與另一邊的鹼基結合。
   鹼基的結合方式有一定的規則,ATGC必須成對一個五碳糖,一個磷酸基,再加上一個鹼基,所構成的部分稱為核苷酸(Nucleotide)。核苷酸是DNA的組成單位,DNA單純的就是由核酸不斷重疊起來的構造。
   螺旋梯上的鹼基組合,稱為鹼基對。人體的DNA,共有30億個鹼基對,羅列各種遺傳資訊。
   人類的DNA中,基因只有2~3%有發揮功效,其餘97%則不具任何功能,此部分稱為「JUNK(垃圾)
   細菌基因多數為1000~2000個,黴漿菌的病原菌,基因有550個,大腸菌約4300個、線蟲約19000個。單純的生物基因少,高等生物基因數量愈多,人類基因有32000個。
   人類的DNA鹼基對約有30億個,其差異的比率是1000個中,有一個會不相同。鹼基的排列會因人而異,但由整體DNA來看,只有0.1%不同,99.9%相同。
   癌症是由於細胞的異常增生而引起,其異常原因是因為細胞中的DNA有變異。細胞的癌化與二種基因息息相關,但只有一種基因異常並不會罹患癌症。人類的癌症至少要有五種癌症基因與癌症抑制基因產生異常,長期累積下來才會導致發病。

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腕部及胸脇部扭挫傷的症狀、病因及治療原則

       腕部扭挫傷是指因外力引起腕部韌帶、筋膜的扭傷或撕裂,傷後患者腕部腫痛或酸痛無力,腕關節功能活動障礙。若腕下尺橈關節韌帶損傷,可摸及尺骨小頭較為隆起,按壓尺骨小頭有鬆動感。檢查時須與健側腕部作比較。
    中醫認為腕部結構複雜,活動頻繁。扭轉跌撲易於引起腕部傷筋。傷筋後局部氣血擊搏,血運滯濇,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礙。若急性期不進行及時和有效的治療,遷延日久,則瘀血凝結,血不榮筋,導致筋肉攣縮、疼痛,變成慢性傷筋。此外,傷筋之後,風、寒、濕邪必然乘虛而入,即傷瘀挾痺,使經絡失於溫煦,瘀血難化,筋肉則愈見僵凝柔弱而不易好轉。

    胸脇部扭挫傷是指胸璧軟組織、肋骨因扭挫而引起的損傷。分為胸脇進傷和胸脇挫傷。胸脇進傷多由於舉重、或突然用力摒氣而受傷,傷後胸脇部扳緊不舒或牽掣作痛,甚至痛至背部,呼吸、咳嗽均可引起震痛。胸脇挫傷多由於擠壓、衝撞或暴力打擊所致,輕者僅造成胸壁軟組織挫傷或單獨肋骨骨折,重者可伴有胸內器官或血管損傷,導致氣胸、血胸。胸壁軟組織挫傷後局部腫脹、疼痛、壓痛都較明顯。單根肋骨骨折有胸廓擠壓痛,多根肋骨骨折時出現呼吸反常運動。少量氣胸多無明顯症狀;大量氣胸時則出現胸悶、氣促症狀,傷側胸部叩診呈鼓音,X光檢查可見肺泡壓縮;大量血胸可因失血而休克。
    中醫認為,胸脇進傷多以傷氣為主,其特點是外無腫形、痛無定處,自覺疼痛範圍較廣,但體表無明顯壓痛。胸脇挫傷多為氣血兩傷。若傷後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徹底,則為陳傷,以虛證多見,每以勞累、體衰、風寒外襲而發作。

2019年5月13日 星期一

如何解讀“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與“其盛,可待衰而已”兩者矛盾嗎?

     對於“其慓悍者,按而收之”這條經文,雖然歷代注家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理解為針法的,有注為按摩手法的,有理解為治療漏汗不止之證的等。但是,慓悍,可理解為邪氣急猛而言;按,抑制的意思;收,收歛,制伏之意。
    在臨床上,對於邪氣急猛的病證,採用適當措施,以遏其勢,以緩其急,待病勢收斂,病情緩解後再審因論治。比如,陽虛不固,汗出不止,治宜助陽益氣,固表斂汗;暴瀉不止者,急當澀腸固脫止瀉。又如猝然昏厥,急施針刺以救厥逆等。
    掌握了“其慓悍者,按而收之”這一法則,對急症的處理,有著十分重要指導作用。臨床上,如果遇到急暴病證,就要本著“急則治標”的原則,首先控制病情的惡化,緩解其病勢,然後,再針對病機治療,從而制伏之。

  “其盛可待衰而已”和“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兩者並不互相矛盾,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以下的理論根據:
    其盛,可待衰而已:在這裡,“盛”“衰”都是指病勢、病邪來說的。
    通常情況下,病邪正盛時,要等到邪氣稍衰後,用針刺而治之。關於待病勢衰退而治的思想在《黃帝內經.靈樞.逆順》及《素問,瘧論》篇都有論述。其中,《黃帝內經》中提出病勢盛不可刺的理論,其意義在於保護正氣。也正是如此,後文又提出了“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的治法。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在這裡,慓悍,指邪氣急猛而言。對邪氣急猛的病證,採用適當措施,以遏其勢,以緩其急,待病勢收斂,病情緩解後,再審因論治。
    總之,“其盛可待衰而已”和“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兩種治法,是針對不同病情提出來的。“其盛,可待衰而已”適用於某些周期性發作疾病的治療,如瘧疾、痛經等等。而“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比較適用於某些急重病證的治療,比如,陽治療虛不固,汗出不止者或猝然昏厥等疾病。

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

《本草綱目拾遺》作者及內容簡介

    收載《本草綱目》收未之藥物716種,其中包括一些外來藥物。並對《本草綱目》的少數藥物作了考訂。 本書十卷,趙學敏初撰於乾隆三十年(1765),又續加補訂而畢於嘉慶八年(1803),至趙學敏死後,於同治三年(1864)方得初刊。以後則有多次重刊。
    本書專為收錄《本草綱目》一書所未載之藥物而作,故名「拾遺」,共載921種藥物(包括附品藥205種)。其中新增716種為《本草綱目》所未載、161種為對《本草綱目》已收藥物作補訂。書前「正誤」項下,另糾正《本草綱目》錯誤34條。當時傳入的西醫藥資料,亦間見納入,如日精油、金雞納、刀創水(碘酒)、鼻沖水(氨水)等。
書中附有大量醫方,多得自採訪所記用藥經驗,簡便有效,亦是趙學敏重視「串雅」走方郎中本色。

    本書無疑是清代新內容最多的本草著作之一,是對《本草綱目》的重要補充和發展,也是本草學的又一次系統總結。
 

2019年5月7日 星期二

大風草的功效

      大   風   草 Baluma balsamifera(Linn.)DC

        科   名─菊科(Compositae)

       別    名─艾納香、大風艾、大風葉 大楓草、大黃草 、牛耳草 、再風艾、大
   
                      艾 、蓋手香、三稔草

       繁殖方式─扦插分株

       利用部位─根嫩枝葉或全草

        性   味─味辛  苦;性溫。(葉及嫩枝)

        功   效─具袪風消腫,活血散瘀之功效。

        ◎本草鋼目拾遺記載

          治痞塊瘡毒,追風理氣,逐疫肺藥,乳廱初起,乳廱疔瘡,兒背生泡,治腳上生ㄒ  
          瘡,亂孔如蜂窩者

2019年5月4日 星期六

《黃帝內經》有關“喘鳴”的論述及其對中醫現代臨床治療哮證的啟示(一)

     哮證是宿痰伏肺,遇誘因引發,導致痰阻氣道,肺氣上逆所致的以發作性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為典型表現的病證。《黃帝內經》有關“喘鳴” ,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以及部分心源性哮喘等。《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云:“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此言哮證病位主要在肺,表裡不和,陰陽相害,屬於元氣虧虛、陽浮氣喘而鳴。其實此時心腎俱受其累,可見於現代醫學心力衰竭等多種疾病,病位已不限於肺。而對於哮證的預後轉歸,《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指出:“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提示哮證若防護得當、治療及時可很快緩解,預後尚可;反之,若治不及時有發生喘脫等危候,預後不佳。提示哮證治療,也當分緩急而治,應注意“發時治標,平時治本”的精神。觀察發現:哮證急性期有冷哮、熱哮、痰哮、氣哮、瘀哮之分,發作時當袪邪治標,袪痰利氣,或溫化,或清化,或著重化痰,或重視解鬱,或重視活血化瘀。哮證緩解期,多虛而挾痰,或表現為肺虛,或表現為脾虛、腎虛,或累及於心,或為氣虛,或陰虛,或氣陰兩虛,甚或陰陽俱虛,治療又當扶正治本為主,兼以化痰。或益氣‧或溫陽,或育陰,或氣陰兩補,或陰陽兩益。同時,應結合臟腑定位,分別採取補肺、健脾、益腎、養心等法。

2019年5月1日 星期三

有關人體細胞一些奇妙數據

       人體約由60兆個細胞所組成,其種類約200~300種,而人體是由細胞構成組織(上皮、結締、肌肉、神經) ,再由組織形成器官(胃、腸、肝臟、血管、肺、腦、骨、肌肉、眼、耳、皮膚) ,最後由這些器官組成一個人體。
   大多數細胞只有10~30um微米(一微米為千分之一釐米) ,卵子細胞70~170um之球形大形細胞。精子頭部2.5um鞭毛60um(精子頭部有細胞核,裡面滿載遺傳資訊)。精子是任體最小的細胞,肝細胞(茤角形)20~35um、平滑肌細胞(紡錘形)4~7 um*200~250 um、神經細胞(星形)、細胞體4~135 um突觸1mm~1m
   人體約60%是水分,其中40%存在細胞內液中。細胞成分中,水占比率,依種類而有所不同,但都在70~90%的比重。
   細胞的化學組成:水70~90%,蛋白質10%,脂質2%,核酸1%,其他
   構成人體的元素約有30種,主要為氧、碳、氫、氮等四種,約占整體的96%。以氧占最多,人體中的氧以水之類的型態,與氮、碳等其他物質結合,每1公克體重有650毫克的濃度存在。
   人體的化學成分:水60~66%(細胞內液約40%、細胞外液約
20%)、蛋白質16%、脂質13%、無機物、醣類及其他1%
   人體的元素成分:氧65%、碳18%、氫10%、氮3%、鈣1.5%、磷1.0%、其他1.5%
   細胞壽命:神經細胞4~6週、味蕾的味覺接受細胞7~10天、紅血球120天、血管內皮細胞6個月、肝細胞5個月、胃黏液細胞2~3日、小腸營養吸收細胞(吸收上皮細胞)及骨細胞10年、心臟幹細胞20年、肺表面細胞2~3週、皮膚28天、指甲6~10個月、頭髮4個月、白血球13~20天、眼睛不會更新,只會老化(唯有角膜可以24小時更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