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3日 星期一

如何解讀“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與“其盛,可待衰而已”兩者矛盾嗎?

     對於“其慓悍者,按而收之”這條經文,雖然歷代注家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理解為針法的,有注為按摩手法的,有理解為治療漏汗不止之證的等。但是,慓悍,可理解為邪氣急猛而言;按,抑制的意思;收,收歛,制伏之意。
    在臨床上,對於邪氣急猛的病證,採用適當措施,以遏其勢,以緩其急,待病勢收斂,病情緩解後再審因論治。比如,陽虛不固,汗出不止,治宜助陽益氣,固表斂汗;暴瀉不止者,急當澀腸固脫止瀉。又如猝然昏厥,急施針刺以救厥逆等。
    掌握了“其慓悍者,按而收之”這一法則,對急症的處理,有著十分重要指導作用。臨床上,如果遇到急暴病證,就要本著“急則治標”的原則,首先控制病情的惡化,緩解其病勢,然後,再針對病機治療,從而制伏之。

  “其盛可待衰而已”和“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兩者並不互相矛盾,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以下的理論根據:
    其盛,可待衰而已:在這裡,“盛”“衰”都是指病勢、病邪來說的。
    通常情況下,病邪正盛時,要等到邪氣稍衰後,用針刺而治之。關於待病勢衰退而治的思想在《黃帝內經.靈樞.逆順》及《素問,瘧論》篇都有論述。其中,《黃帝內經》中提出病勢盛不可刺的理論,其意義在於保護正氣。也正是如此,後文又提出了“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的治法。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在這裡,慓悍,指邪氣急猛而言。對邪氣急猛的病證,採用適當措施,以遏其勢,以緩其急,待病勢收斂,病情緩解後,再審因論治。
    總之,“其盛可待衰而已”和“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兩種治法,是針對不同病情提出來的。“其盛,可待衰而已”適用於某些周期性發作疾病的治療,如瘧疾、痛經等等。而“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比較適用於某些急重病證的治療,比如,陽治療虛不固,汗出不止者或猝然昏厥等疾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