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8日 星期二

《本草從新》一書作者及內容簡介

    《本草從新》,十八卷,為清代流傳較廣的臨床實用本草,清代吳儀洛撰,成書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載藥720餘種,按《本草綱目》分類方法排列每藥述性味、主治、功用、辨偽、修治等。 多結合作者經驗,並廣泛總結歷代醫家的臨床應用。 對於同一藥物的不同品種也多區別其力量厚薄,性味優劣,指出功效上的差異。 新增燕窩、冬蟲夏草、太子參、黨參、西洋參等常用藥。

    吳氏對汪昂《本草備要》相當推崇,但認為汪昂非醫家出身,缺少臨證實踐經驗,在吸取前人論述時,難以斟酌選擇。 吳氏在《本草從新·原序》中說:“新安汪氏(汪昂),祖述二書,著備要一編,卷帙不繁,而採輯頗廣,宜其為近今膾炙之書也。惜獨其本非岐黃家,不臨證而傳信前人,雜採諸說,無所折衷,未免有承誤之失。”因此,吳氏對《本草備要》進行修改補充,保留其原有內容一半,修改增加者一半,於乾隆丁丑(1757)編撰成《本草從新》十八卷。

    吳儀洛,字遵程,浙江海鹽人,生卒年不詳。 他在公元1757年《本草從新》原序中說,自幼年習舉子業時即旁覽醫書,“迄今四十年矣”,據此推算,他大約生於18世紀初。 上述原序中說:“余先世藏書最夥,凡有益於民用者,購之尤亟,以故岐黃家言,亦多海內希見之本”。 因此,他雖是諸生,後來卻專醫業。 曾到過湖北、廣東、直隸、河南等地,並在四明(今寧波)居留了五年,常到“天一閣”藏書樓博覽醫籍。
吳氏對本草與方劑有廣泛深入地研究和實踐,他認為汪昂的《本草備要》卷帙不繁,採輯甚廣,但雜採諸說,無所折衷。 他從中選輯一多半內容,補充增加近300種藥物知識,於公元1757年編撰成《本草從新》,冬蟲夏草、珠兒參等為此書所首載。 他於公元1761年成書的《成方切用》,是有感於吳昆的《醫方考》“因病分門,詞旨明爽,海內盛行,但搜採不無闕略”而汪昂的《醫方集解》“碩論名言,採搜甚富,然不能無承訛襲衍之說,且於新方,總未採錄”,因此他“取吳氏、汪氏所輯而增改之,得古今良方凡一千一百餘首”(《成方切用》序)。 《醫方考》未收載的五積散、逍遙散,本書予以補入。 此外,本書所附《勿藥元詮》74條,介紹了防病養生知識。
吳氏對《傷寒論》的研究,師法喻昌觀點,並對《尚論篇》重訂,附以己見,撰成《傷寒分經》十卷(公元1766年)。 據《本草從新》吳氏原序稱,他著有醫書10種,除上述數種傳世外,其他如《四診須詳》、《雜證條律》、《女科宜今》等已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