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0日 星期日

西洋蒲公英的功效

     西   洋   蒲   公   英  Taraxacum officinale Weber

        科   名─菊科(compositae)

        別   名─蒲公英、蒲公草、藥用蒲公英、歐洲蒲公英食用蒲公英

        繁殖方式─種子

        利用部位─全株

        性   味─味苦、甘;性寒。

        功   效─全草具清熱解毒、利尿、消毒散結之效。主治瀉熱、解毒、散滯氣、治水   

                        腫、療疔腫結核惡瘡、解食毒、治婦人乳癰尤效。

        ◎本草綱目記載

             蒲公英治乳癰紅腫。治瘡毒、火毒尤妙。治瘡毒瀉火,消癰化瘍之物,治惡刺及  
             狐尿刺,根莖白汁,塗之立瘥。

2019年6月27日 星期四

《黃帝內經》對人體汗液排泄生理的認識

     汗證是由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包括自汗、盜汗以及絕汗、黃汗等。其中不因天熱、衣厚、情緒激動等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白晝時汗出,動輒益甚者稱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可見於現代醫學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結核病、風濕熱、甲狀腺功能亢進、低血糖症、急性心力衰竭、休克以及某些感染性疾病等。早在《黃帝內經》就對人體汗液排泄的生理、病理及其相關病證有重要論述,至今對臨床有著一定指導意義。

    《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曰:“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指出汗液由人體玄府即汗空排出。《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曰:“心為汗”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指出:“陽加於陰謂之汗” ,明確指出心在液為汗,是陽氣蒸化陰液而成。《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指出汗液生於水穀,源於津液,津液是出汗的物質基礎。《黃帝內經.靈樞.決氣》也指出:“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認為汗液屬於津液一類,因腠理發泄而為汗。《黃帝內經.靈樞.本臟》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肌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汗出既然由腠理發泄而成,要維持其正常,當然就必須保持衛氣的衛外功能的正常發揮。衛氣的衛外功能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二是溫養臟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調節控制腠理的開合,汗液的排泄,以維持體溫的相對的恒定。在生理情況下,由於人體陰陽調和,津液充足,心陽安位,衛氣護表,所以可維持正常汗出。當然,正如《黃帝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論》所說:“天寒衣薄則為溺為氣,天熱衣厚則為汗…….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為氣” ,人體實際汗出的多少又要受到氣溫、衣服的厚薄以及情緒波動等因素的影響。

2019年6月24日 星期一

人腦的一些數據及比較(二)

       人類的腦大致分為大腦、小腦、腦幹三個部分。其中大腦占腦部總重量的八成。大腦呈半球狀,分為兩半,左右腦對稱。大腦表面有無數溝槽,即皺摺。大腦表面稱為大腦皮質,若將皺摺全部展開,面積可達2200平方公分,腦部的皺摺是為了要增加腦(大腦皮質)的表面積,而且有皺摺的不只在表面,連內側也有,在腦的表面積中,外部看得見的部分只占全體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都藏在溝槽(皺摺)中。
   大腦皮質,厚度2.5~3mm、表面積2000~2500c㎡。
   老鼠和雞的腦部幾乎沒有皺褶,而海豚的腦部皺褶比人類還多。皺褶的多寡,似乎與腦袋是否靈光有關。
   大腦的皮質是帶點粉紅的灰白色,厚度在2.5~3公分左右,有高達140億個神經細胞。人類具備思考、創造、判斷、說話等皆由大腦皮質所賜。
   腦神經細胞,會隨年齡衰減。從20~30歲起,神經細胞逐漸死亡,每日平均減少10萬個,假設20歲開始,每天死10萬個神經細胞,到70歲時,大約失去18億個,約全體神經細胞的13%
   神經細胞是由細胞體與突觸所組成。突觸分為兩種,一種是長長的軸突,一種是有分枝的樹突。樹突負責接受來自其他神經細胞的刺激(資訊),軸突則是將刺激(資訊)傳達給其他神經細胞。腦神經細胞死亡後不會再生,但海馬體的神經細胞可以再生,
   決定聰明與否與腦袋重量無關,也不是腦袋的皺摺數量,而是神經細胞的網路神經細胞具有好幾個具有好幾個如樹枝一般延伸而導出的樹狀突起,而其中有一條特別長,稱之為軸突。軸突會與其他神經細胞的樹突或細胞體結合,負責傳遞資訊。這個結合的部分稱為突觸,突觸實際上並沒有黏合,而是有20~30奈米的間隙。連接點沒有接觸,是無法傳遞資訊;因此需要一種稱為神經傳導物質的化學物質為媒介,將電位訊號轉化成化學訊號,越過間隙來傳遞。神經細胞互相連接的突觸,每個神經細胞有10010萬個不等,平均約1萬個大腦的神經細胞有140億,全部有140*1萬個突觸,在腦部構成一個複雜的網路世界。
   神經細胞的資訊傳送速度:最快120m/(430km/),最慢50cm/(1.8km/)
   小腦重量約130公克,只有大腦的十分之一,但是神經細胞有100億個以上,小腦皮質是有0.5cm,是大腦皮質的6分之15分之 1,表面積為800平方公分,是大腦皮質表面積3分之1。小腦的皺摺,比大腦皮質細緻。
   小腦主司平衡感覺,具有調節肌肉緊張或運動的機能,因此動作愈細緻的動物小腦愈發達,如鳥類、魚類、哺乳類的小腦,所占比例很大,兩棲類或爬蟲類就很小。
   人腦的時鐘一天二十五小時,即所謂體內時鐘或生物時鐘。即位於腦下視丘的視交叉上核,裡面有體內時鐘。這個部位有10個基因擔任計時功能,其中負責發振器的基因,是由特定的蛋白質所合成。根據分解的規律來調整發振器的開闢,因而產生生物時鐘25小時的週期。
   下視丘─是間腦的一部分,位於視丘的前下方,重量只有5~10負責體溫調節、水分代謝、睡眠規律、食慾、性慾、感情等功能,是維繫生命的重要部位,因此又稱為生命中樞。
   注射嗎啡之類的麻醉劑,能抑制疼痛,帶來快感和幸福感,而麻醉劑發揮作用,是由於腦部擁有與麻醉劑結合的接受器。腦內已發現的20種麻醉劑,都是縮氨酸(由氨基酸組合而成﹝peptide) ,可區分為腦內啡(Endorphin)、安克啡林(Enkephalin)、強啡呔(Dynorphin)三類。這些腦內麻醉劑,與嗎啡具有相同的功效。馬拉松、慢跑之類跑步所伴隨的快感或是舞蹈、游泳等運動帶來的心情愉悅,都是腦內麻醉劑的作用。
   大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並且同時運作,分別具有不同的功能。右腦主司音樂、繪畫的理解,以及空間的認知等感覺直覺的領域,而左腦主司語言、計算、分析等邏輯性的思考。雖然左右腦分開兩邊,但並非各自獨立。左右腦之間有稱之為胼胝體的神經纖維素連結,互相聯繫。胼胝體由二億條神經纖維組成,男女的胼胝體大小及形狀大不相同。女性的胼胝體較為圓滿蓬鬆,可視為神經纖維數量較多。因此女性的胼胝體比男性的大20~30%,胼胝體是聯絡繓左右腦的管道。胼胝體愈大,代表聯絡管道愈大,左右資訊交換會更頻繁。女性的腦部,左右腦資訊交換似乎非常密集。
   短期記憶一次能記住的容量(個數)有限,其上限是七個(7±2) ,此現象是美國心理學家喬治‧米勒發現,以「Magic number7」命名。

2019年6月21日 星期五

頸椎病的病因、病機及治療原則

     頸椎病是由於頸椎間盤退化導致頸椎間隙變窄、骨質增生,因而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等組織、並引起相應的臨床症狀。其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性疾病。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神經根型頸椎病以頸椎病以頸肩臂疼痛及上肢麻木為主要症狀,患者頸項僵直、板滯,神經根牽拉試驗、壓頭試驗陽性,肱二頭肌腱或肱三頭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X光攝影可見頸椎間隙狭窄、椎體前後緣增生、椎間孔變形等徵象。脊髓型頸椎病表現為四肢麻木、肌力減弱、行走笨拙,甚至不能站立、行走,嚴重者可發展至四肢癱瘓,檢查可見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並可引出病理反射,脊髓造影有完全或部分橫斷性梗阻。椎動脈型頸椎病以眩暈為主要症狀,常伴有惡心、耳鳴、猝倒,症狀的出現與頸部活動有關,多在頸後仰或後旋時發病,旋頸試驗陽性,椎動脈造影有異常改變。交感型頸椎病症狀複雜,有眼部乾澀、脹痛、視物模糊,肢體麻木、皮溫降低、多汗或無汗、心率異常等。

    中醫根據頸椎病的發病機理和臨床症狀,將其分為痺痛型、眩暈型和痙症型三種類型。若筋骨虛寒、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則發為痺痛型,以上肢竄痛、麻木為特徵;若肝陽上亢、氣血虧虛或痰濕中阻則發為眩暈型,以眩暈為特徵;若肝腎虧虛、筋脈失養則發為痙症型,以手足拘攣為特徵。

2019年6月18日 星期二

標本的涵義是什麼?

    標本的本義是指草木之根與梢,其中的本,是指草本之根;標又稱末,指草木枝葉的末梢,後常用其表示相對的概念,用來概括說明事物的本質和現象,因果關係及病變過程中矛盾的主次關係等。而《黃帝內經》所說的標本,有以下六方面的涵義:

1.     指疾病先後的標本。病之先成者,如病因、病機及原發病、先發病為本;病之後生者,如因病因病機而引發的病證、症狀、繼發病、後生之病者為標。
       又如從病因和症狀來講,病因為本,症狀為標,病因是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它決定著疾病的性質、種類和證候特點,而症狀是疾病的外在表現,是內在臟腑病理變化在外的反映。治療要抓住疾病的本質,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病因已除,症狀自然就能消除。

2.     指經脈的標本。經脈所起之處為本,經脈所過之處是標。如《黃帝內經.靈樞.衛氣》所說:“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

3.     指六氣陰陽的標本。運氣學說認為,風寒暑濕燥火天之六氣為本,其所產生的氣候特點及其三陰三陽屬性為標。

4.     指水腫併證的主次病機標本。如《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說:“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5.     指醫患病治之間的標本關係。如《黃帝內經,素問,湯液廫醪醴論》說:“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

6.     病在上、在外、在氣者為標,病在下、在內、在精血者為本。如《黃帝內經.靈樞.師傳》說:“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由以上可見,《黃帝內經》關於標本的涵義很多,應用的範圍很多,它既可以表示相互對應的兩種事物,也可以表示一事物內部存在兩種相對的屬性。因而,本可以作為多種事物的抽象屬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   

2019年6月15日 星期六

《植物名實圖考》作者及內容簡介

    植物名實圖考》,是清朝官員、植物學家吳其濬所著的一種植物圖譜。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即在吳其濬死後一年,由山西太原陸應榖校印刊行。
全書共三十八卷,分為穀類(第1-2卷,共52種)、蔬類(第3-6卷,共176種)、山草類(第7-10卷,共201種)、隰草類(第11-15卷,共284種)、石草類(第16-17卷,共98種)、水草類(17-18卷,共37種)、蔓草類(第19-23卷,共235種)、芳草類(第23卷、第25卷,共71種)、毒草類(第23-24卷,共44種)、群芳類(第26-30卷,共142種)、果類(第31-32卷,共102種)、木類(第33-38卷,共272種)等,共十二大類,共1714種,各類篇輻及種數不一,附圖超過1800幅。
吳其濬另編有《植物名實圖考長編》。
    

2019年6月12日 星期三

林氏澤蘭的功效

    林   氏   澤   蘭 Eupatorium Lindleyanum DC.

      科   名─菊科(Compositae)

      別   名─尖尾風、尖葉澤蘭、山澤蘭、尖佩蘭、佩蘭、白鼓釘、土升麻、秤杆升麻

      繁殖方式─種子、扦插、分株

      利用部位─莖葉或全草

      性   味─味苦,性平。

      功   效─具袪痰定喘、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活血調經、降血壓、殺蟲的功效。

◎本草綱目記載
      
      澤蘭乳婦內衄,中風餘疾,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水,金瘡,癰腫瘡膿

      產後金瘡內塞。產後腹痛,頻產血氣衰冷,成勞瘦羸,婦人血瀝腰痛。產前產後百 

      病,通九竅,利關節,養血氣,破宿血,消怔瘕,通小腸,長肌肉,消撲損瘀血,治

      鼻血吐血,頭風目痛,婦人勞瘦,丈夫面黃。

2019年6月9日 星期日

《黃帝內經》論飲及其對中醫現代臨床的啟示

    《黃帝內經》論飲證病因重視濕邪,論病位重視脾土。提示我們治療飲證也應重視濕邪、重視治脾。《金匱要略》所謂:“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合之” ,可以理解為《黃帝內經》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以飲證多本虛標實之證,所以,臨床上應該時刻注意分別標本緩急,表裡虛實。標證突出,水飲壅盛者,化飲治標;本證突出,陽氣虛弱者,溫陽治本。在表者宜溫散發汗,在裡者宜溫化利水。正虛者宜補,當治以建脾溫腎治法,陽氣通則飲至自化;邪實者當攻,當治以攻逐、利水、發汗等法,因因勢利導以去除飲邪;邪實正虛者,則治當消補兼施,飲熱相雜者,又當溫寒併用。更有飲邪去而正氣虛者,可改用健脾溫腎之劑,以固其本。以飲為陰邪,得溫始化,濕為陰邪,易傷陽氣,所以飲證治療無論虛實,都當以溫化為主,不可過用攻伐,當然也不宜過用大辛大熱之品。
一、    痰飲的治療,虛證可表現為脾陽虛弱,水飲內停,證見胸脇支滿,心下痞悶,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溫畏冷,背寒,惡心,嘔吐清水痰涎,甚至水入口即吐,口渴不欲飲,心悸,氣短,頭暈,目眩,食少,乏力,大便溏,形體逐漸消瘦,舌苔白滑,脈弦細而滑。治法當健脾,溫陽化飲,方藥可用苓桂朮甘加味。該方可以溫脾陽,利水化飲,所治胸脇支滿,心下痞悶,目眩,氣短,心悸等,可見於消化系統疾病,也可見於某些心臟病等。治療慢性胃炎、胃下垂、胃輕癱等消化系統疾病,一般可加入枳實、厚朴、木香等以理氣和胃:治療心臟病則需加入丹參、茜草、紅花等,活血通脈。劉渡舟教授有所謂苓桂茜紅湯治療冠心病等有一定的療效。甚至有個別腦積水患者,頭暈,也可有兼痰飲證表現,臨床也可參照本證治療,或加用葛根、丹參、天麻、陳皮、半夏等,或配合半夏白朮天麻湯熄風定眩。陽虛停飲,頭暈,心下痞,腹中痛,嘔吐清水,腰膝酸冷,小便不利,辨證屬腎陽虛者,可見於現代醫學心力衰竭患者,則可用真武湯加人參、丹參、車前子、炒葶藶子等治療。飲停於胃,胃失和降;臨床表現為脘腹痞滿或痛,胃中有振水聲,或有惡心,嘔吐清水痰涎,口不渴,或渴不喜飲,或飲後即吐,或頭暈目眩,舌苔白水滑,脈沉弦或滑。治法當溫胃,通陽化飲,方藥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加味。可見於消化不良、十二指腸壅積症多種消化系統疾病。有實滯者,加焦三仙等消導藥,兼氣滯者,加香櫞、佛手、枳殼、陳皮、蘇梗,或配合香酥散化裁。眩暈突出,天旋地轉,惡心欲嘔,或心下痞,水入口即吐,可見於現代醫學的梅尼爾(舊稱美尼爾)綜合證,選用白朮澤瀉湯加味,或用五苓散化裁,通陽化飲,飲去則眩定,卓有療效。
      實證則可表現為飲熱互結,積聚於胃;症見心下堅滿或痛,大便不通,或泄,泄後堅滿減輕,或泄後心下又復堅滿,胃脘有振水聲,口乾,舌紅苔後膩,或黃厚膩,脈弦滑數。治法當攻下逐飲,泄熱破結,方藥可用甘遂半夏湯。該方攻守兼施,因勢利導,相反相成,可用於飲熱結聚於胃的胃擴張以及消化不良停水停時等。兼氣滯者,脘腹脹滿,得矢氣稍舒,可隨方加入木香、檳榔、陳皮、枳實,或配合五磨湯化裁。兼食滯者,曖腐吞酸,嘔吐或泄下小便味臭,挾不消化食物,可加用焦三仙、雞內金、焦檳榔、炒萊菔子,或配合保和丸等。河北邯鄲中心醫院楊立生先生有治療消化不良停食胃痛驗方,藥物組成包括白蔻仁、焦三仙、陳皮、半夏、白芍、甘草,該證恢復期可參考該方加入豬苓、茯苓、白术等。而飲邪化熱,留於腸間;臨床表現為腹脹滿,腸鳴漉漉,大便不通,口乾舌燥,或下利清水,泄後腹滿不減,或稍減旋而腹滿,舌苔厚膩,色白或黃,乾燥少津液,脈沉弦。治法當攻下逐飲,通腑寬腸。方藥可用己椒藶黃丸,該方苦辛宣泄,前後分消,適合用於水飲在腸、飲鬱化熱、飲熱互結之證。包括縣代醫學的胃腸功能紊亂、腸道易激綜合證、不完全腸梗阻等。可隨方加入炒萊菔子、木香、檳榔等,以提高其理氣消滿的功用。方中用椒目即溫化飲邪、通陽化飲之意。

二、    懸飲即滲出性胸膜炎胸腔積液,初期表現為邪犯胸肺者,可見寒熱往來,身熱起伏,汗少,或發熱不惡寒,有汗而熱不解,咳嗽,少痰,氣急,胸脇刺痛,呼吸、轉側疼痛加重,心下痞,乾嘔,口苦,咽乾,舌苔薄白或黃,脈弦數。治法當和解宣利,方藥可用柴枳半夏湯加減。本方功能和解清熱,滌痰開結。用於初期寒熱往來,胸痛等證,可見於結核性胸膜炎早期患者。可隨方加用百部、功勞葉、夏枯草、丹皮、青蒿、秦艽等。熱盛有汗,咳嗽氣粗者,可配合麻杏石甘湯以清熱宣肺化痰。臨床有用柴胡陷胸湯者,同樣有效。至於已有飲停者,則可配合葶藶子大棗瀉肺湯加桑白皮、車前子治療。繼而出現典型飲停胸脇證,症見咳唾引痛,但胸脇痛勢較初期減輕,而呼吸困難加重,咳逆氣喘息促不能平臥,或僅能偏臥於停飲的一側,病側肋間脹滿,甚則可見偏側胸廓隆起。舌苔薄白膩,脈沉弦或弦滑。治法當逐水袪飲,方藥可用十棗湯或控涎丹。二方均為攻逐水飲之劑。前方力峻,體實證實,積飲量多者用之,取甘遂、大戟、芫花研末,大棗煎湯送下,空腹頓服。後方藥力較緩,反應較輕,係十棗湯去芫花加白芥子為丸,善去皮裡膜外之痰水,有宣肺理氣之功。劑量均宜小量遞增,連服3~5天,必要時停二、三日再服。如嘔吐、腹痛、腹瀉過劇,應減量或停服,同時服用瓜蔞椒目湯以瀉肺癌去飲,降氣化痰。藥用葶藶子,桑白皮瀉肺逐飲;蘇子、瓜蔞皮、陳皮、半夏降氣化痰;椒目、茯苓、生薑皮利水導飲;白蒺藜解鬱,引藥至胸脇局部。注意治療水飲、水濕內停者,一般不用甘草,所以然者,甘草可壅滯氣機而留濕故也。痰濁偏盛,胸部滿悶、舌苔濁膩加薤白、杏仁。如水飲久停難去,胸脇支滿,體弱,食少者,加桂枝、白朮、甘草等通陽健脾化飲,一般不宜再予峻攻,若見絡氣不和之候,可同時配合理氣和絡之劑,以冀氣行水行。如旋覆華、香附、百部、夏枯草等。即使選用攻逐治法,也應勿忘健脾通陽化飲之原則。其後期絡氣不和者,可表現為胸脇疼痛,胸脇不舒,胸痛如灼,或感刺痛,呼吸不暢,或有悶咳,甚則遷延經久不已,天陰時更為明顯,舌苔薄、質黯,脈弦。治法當理氣和絡,方藥可用香附旋覆花加減。隨方可加用地骨皮、桑白皮、百部、黃芩、功勞葉、夏枯草、延胡索、茜草、薏苡仁等,抗餘邪,活血通絡,理氣散結。

三、    溢飲,是飲停四肢局部,臨床可表現為身體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浮腫、惡寒、無汗,或有喘咳,痰多白沫,胸悶,乾嘔,口不渴,舌苔白,脈弦緊。治法當發汗解表,散邪化飲,方藥可用小青龍湯加減。本方發表溫裡,主要用於表寒裡飲之證。如見肢體腫脹疼痛,惡寒無汗,煩燥,或舌紅,舌苔水滑,脈浮緊,或浮緩而無力者,是飲邪內閉,陽鬱有化熱趨勢,可用大青龍湯發汗蠲飲。劉渡舟教授曾治一婦女天寒洗衣而致獨臂腫痛,投大青龍湯一汗而解。

四、    至於支飲,可表現為寒飲伏肺證,症見咳逆喘滿不得臥,痰吐白沫量多,往往經久不癒,天冷受寒加重,甚至引起面浮跗腫,或平素伏而不作,每值遇寒即發,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身體振振動,舌苔白滑或自膩,脈弦緊者,治法當溫肺化飲,方藥可用小青龍湯加減。本方有溫裡發表之功,用於支飲遇寒觸發,表寒裡飲之證。可見於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心病,新感外邪急性發作者。表現為脾腎陽虛,症見喘促動則為甚,氣短,或咳而氣怯,痰多,食少,胸悶,怯寒肢冷,神疲,小腹拘急不仁,臍下悸動,小便不利,足跗浮腫,或口吐涎沫而頭目昏眩,舌苔白潤或灰膩,舌質胖大,脈沉細兼滑。治法當溫補脾腎,以化水飲,方藥可用金匱腎氣丸、苓桂朮甘湯加減。二方均能溫陽化飲,但前方補腎,後方溫脾,主治各異。可見於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心病,久病由肺及脾,繼而及腎的緩解期虛證患者。患者面色黧黑,心下痞堅,咳喘腹滿,脈沉緊者,則多見於肺心病心衰,可用木防己湯加味,可隨方加入黃耆、當歸、豬苓、茯苓、澤瀉、澤蘭、桑白皮、車前子、桃仁、丹參、枳實、紅花等,益氣溫陽,化飲利水,活血通脈。心下痞堅甚,小便不利,或大便不暢者,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加豬苓、澤瀉、桃仁、杏仁、紫蘇子、炒萊菔子等,則理氣寬腸之力可增。通陽應重視通陽理脾治法。

2019年6月6日 星期四

人腦的一些數據及比較(一)

    人的腦重量:成年男性1300g~1500g,成年女性1200g~1300g,約為體                重的2~2.5%
   名人腦重量:屠格涅夫2012g、克倫威爾2000g、俾斯麥1807g、康德1650g、本生1295g、法朗士1017g、桂太郎1600g、內村鑑三1470g、夏目漱石1425g
   動物的腦重量:青蛙0.1g、鴿子1.8g、狗65g、貓32g、大象4700g、金剛猩猩450g、馬450g、抹香鯨9200g
   腦的大小和重量,無法作為判斷聰明與否的依據。
   人類的腦依據功能不同,是由三個腦所組成。分為三個層次,由下往上稱為舊皮質、古皮質、新皮質。舊皮質是最古老的腦,對應的是爬蟲類(鱷魚或蛇類的腦)。古皮質是第二古老的腦,對應的是舊哺乳類(老鼠或貓的腦)。新皮質則是最新的腦,對應的是高等哺乳類動物(猿人或人類)
   舊皮質、古皮質為動物腦,新皮質為人類腦。新皮質愈發達,動物的智能愈高。
   腦被稱之為頭蓋骨的硬骨覆蓋著,還被硬膜、蜘蛛膜、軟膜等三種腦髓膜包覆。外側的硬膜富含可靠的膠原纖維,非常強韌,而下方的蜘蛛膜,單面有如蜘蛛巢狀突起。蜘蛛膜下面則有與腦部緊密接合的薄軟膜。蜘蛛膜與軟膜之間,就是由蜘蛛膜突起如蜘蛛巢狀所撐起的空間,稱為蜘蛛膜下腔。這個空間充滿透明的腦髓液,即是腦呈現漂浮的狀態。腦髓液是負責保護柔軟腦部的緩衝墊。成人腦重約1200~1500g,因為腦髓液的浮力在腦內只有三十分之一的重量(1500g變為50g),由於這個浮力,頭部在劇烈活動或撞擊時,才能將衝擊減至最低。
   腦脊髓液:產出量500~600ml/日,分泌量0.26~0.65ml/分鐘,總量100~150ml(腦部50%,脊髓50%),腦內的所有液體在一天中會更新3~4次。
   腦部重量占體重的2%,但腦部的血液流量占全體的15%,其消耗氧氣量占20%。熱量消耗:成年男子腦部一天約500大卡,占體重消耗量的20%。人體的重量一半來自肌肉,而腦部重量只占2%,卻與占了一半體重的肌肉消耗相同的重量。腦部以葡萄糖作為日常運作的能量來源。而身體其他部位,都是以蛋白質、脂質、醣類三大營養素為熱量來源。
   身體保持靜止不動時,各器官的熱量消耗率:腦18%、心臟11%、肝臟20%、腎臟7%、肌肉20%、皮膚5%、其他19%
   腦的氧氣消耗量40~46ml/分鐘,腦的血流量650~750ml/分鐘,腦的消耗熱量500Kcal/(換算成葡萄糖為120g/)

2019年6月3日 星期一

急性腰扭傷及慢性腰肌勞損的病因、症狀

         腰部扭傷好發於下腰部,損傷可涉及肌肉、韌帶、筋膜、椎間小關節、腰骶關節或骶髂關節。傷後患者腰部劇痛、活動時加重,疼痛為持續性,休息後也不能消除,腰部各方向活動均有明顯限制,嚴重者不能翻身。檢查時可見患者腰背部痙攣,壓痛點的部位能協助診斷受損的組織,若棘突旁骶棘肌處、腰椎橫突或髂嵴後部壓痛,多為肌肉或筋膜損傷;若棘突旁輕壓痛或叩擊痛,多為椎間小關節損傷;若骶髂關節處壓痛,多為骶髂關節損傷,4字試驗陽性;若脊柱中線棘突間或棘突尖處壓痛,多為棘間韌帶或棘上韌帶損傷,棘間、棘上韌帶緊張試驗陽性反應。
  急性腰扭傷多係跌撲閃挫、用力過度,引起腰部筋膜扭閃或骨節錯縫,以致血脈凝澀,經絡壅滯,氣機不通而疼痛。

  慢性腰肌勞損是腰腿痛中最為常見的原因之一。患者多有腰部勞損史,或急性腰扭傷後未治療徹底轉為慢性腰痛,腰椎畸形者也易發生腰肌勞損。患者腰部僵硬、酸痛,可向臀部或下肢放射,晨起症狀較劇,輕微活動後減輕,勞累後加重。腰部外形和活動多無異常,按壓、叩擊腰部反覺舒適,壓痛部位多在骶棘肌處、髂骨嵴後部或腰椎橫突部。
  中醫認為,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勞逸不當,氣血筋骨活動失調,可造成組織勞損。或有筋膜鬆弛,或有瘀血凝滯,或有細微損裂,以致腰痛纏綿難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