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7日 星期四

《黃帝內經》對人體汗液排泄生理的認識

     汗證是由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包括自汗、盜汗以及絕汗、黃汗等。其中不因天熱、衣厚、情緒激動等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白晝時汗出,動輒益甚者稱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可見於現代醫學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結核病、風濕熱、甲狀腺功能亢進、低血糖症、急性心力衰竭、休克以及某些感染性疾病等。早在《黃帝內經》就對人體汗液排泄的生理、病理及其相關病證有重要論述,至今對臨床有著一定指導意義。

    《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曰:“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指出汗液由人體玄府即汗空排出。《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曰:“心為汗”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指出:“陽加於陰謂之汗” ,明確指出心在液為汗,是陽氣蒸化陰液而成。《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指出汗液生於水穀,源於津液,津液是出汗的物質基礎。《黃帝內經.靈樞.決氣》也指出:“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認為汗液屬於津液一類,因腠理發泄而為汗。《黃帝內經.靈樞.本臟》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肌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汗出既然由腠理發泄而成,要維持其正常,當然就必須保持衛氣的衛外功能的正常發揮。衛氣的衛外功能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二是溫養臟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調節控制腠理的開合,汗液的排泄,以維持體溫的相對的恒定。在生理情況下,由於人體陰陽調和,津液充足,心陽安位,衛氣護表,所以可維持正常汗出。當然,正如《黃帝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論》所說:“天寒衣薄則為溺為氣,天熱衣厚則為汗…….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為氣” ,人體實際汗出的多少又要受到氣溫、衣服的厚薄以及情緒波動等因素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