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黃帝內經》有關汗證治療的論述及其對中醫現代臨床的啟示

     關於汗證的治療,首先應了解外邪有關,明確陰陽虛實。應以《黃帝內經》所謂“虛者補之,脫者固之,實者瀉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為原則。一般來說,外感多實,內傷多虛,總的說屬虛者較為多見。自汗多屬氣虛、陽虛,表氣不固,盜汗多屬陰虛內熱,熱蒸汗出。但也有鬱熱、濕熱等邪熱鬱蒸而致自汗、盜汗者。病久則可見氣陰兩虛、陰陽兩虛及虛實錯雜之證。具體治法,虛證當益氣養陰,固表斂汗;實證當清泄鬱熱,化濕和營;虛實夾雜者,則根據虛實的主次而適當兼顧。

    ()虛證當補益,可酌加固澀之品   
1.肺氣虛,表氣不固者─可見汗出惡風,稍勞尤甚,易於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脈細弱,苔薄白。該證多見於太陽衛陽不足,或太陰脾虛之人。治當益氣固表,方可選玉屏風散加味。方中黃耆補氣固表止汗,白朮健脾補氣以實表,佐防風袪風而助黃耆固表。汗多者可加麻黃根、浮小麥、煅牡蠣等以止汗斂陰。病久者酌加四君子等益氣健脾之品以培土生金。可見於過敏體質者,“易感兒”,支氣管哮喘患者等。
2.心脾血虛─症見自汗,勞則寒甚,或有盜汗,面色無華,失眠多夢,健忘食少,神疲乏力,心悸,爪甲舌淡,脈細弱,多見太陰脾虛和太陽肝鬱之人,思慮過度,或有失血病史,治療當補益心脾,益氣養血,方可選歸脾湯和甘麥大棗湯,可隨方加用煅龍牡、五味子等。多見於腦力勞動者,神經衰弱和貧血患者等。
3.陰虛火旺者─可可症見夜寐盜汗,或有自汗,五心煩熱,或兼午後潮熱,兩顴色紅,口渴,舌紅少苔,脈細數。該證多見於少陰陰虛火旺或厥陰肝旺體質的人,可見於肺結核、糖尿病自主神經紊亂、甲亢患者。治當滋陰降火,方選當歸六黃湯加減。方中當歸、生地黃、熟地黃滋陰養血;黃芩、黃連清心瀉火;黃柏瀉相火而堅陰;黃耆益氣固表。可加用龍骨、牡蠣、五倍子以斂汗。臨床屢取佳效。心煩失眠,腰膝酸冷者,可酌用肉桂伍黃連仿交泰丸之意以交通心腎,引火歸原。
4.腎虛─陰陽失和者,可症見自汗、盜汗,陣發性烘熱汗出,腰膝酸冷,性急抑鬱,或有失眠,脈沉,多見於更年其綜合證的患者。治療當補腎,調和陰陽氣血,方劑可用二仙湯和四逆散加味。失眠者,可加酸棗仁、合歡花、首烏藤;心煩易急、口苦咽乾者,加黃芩、夏枯草等。
()實證當袪邪,疏風、清熱、活血等靈活用藥
1.風邪外犯,營衛不和者─可症見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或表現半身、某局部出汗,脈緩,苔薄白。該證在太陽衛陽虛體質最為多見。治宜調和營衛,方選桂枝湯加味。湯中桂枝溫經解肌,白芍斂陰和營,桂枝芍藥同用,調和營衛以固腠理,佐生薑、大棗、炙甘草以和中,助其調和營衛。汗多亦可加浮小麥等,或桂枝龍骨牡蠣湯加味,不可過用收澀之劑。
2.邪熱鬱蒸者─可症見蒸蒸汗出 ,面赤烘熱,煩燥,口苦,便乾尿黃,舌紅苔黃,脈象滑數。多見於陽明胃熱體質之人。治當清泄邪熱,方選白虎湯加沙參、麥冬、五味子等。若以盜汗為主,或見定時發熱,口苦咽乾,頭暈心煩,舌苔有沫,脈弦者,則是少陽鬱熱為主,可用小柴胡湯加味,或用柴胡龍骨牡蠣湯加減。胃腸熱結,手足汗出為主,大便數日不行,或有腹滿,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有力者,可用承氣湯類方加味。
3.氣血瘀滯所致者─可見於少陽肝鬱體質之人。以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許多患者得病後由於身體不適而引起心情不暢,而令肝氣鬱結,疏泄失常,橫逆犯胃,肝木克土,損傷脾胃,氣機逆亂,營衛失和,衛表不固則見汗出,可表現為自汗,盜汗,性情急燥,睡中易驚醒,納呆、便溏,舌淡、苔膩、脈弦,治以疏肝理脾,首選逍遙丸加減,酌加浮小麥、麻黃根等藥。血液的循行,有賴於心氣的推動,肝氣的疏泄,所謂“氣行則血行”氣存在血中,血以載氣的同時,血不斷為氣的功能活動提供水等精微,使其持續地得到補充,亦有稱為“血為氣母”。氣血和暢,運行正常則營衛調和,腠理固密。若血瘀脈絡,氣血瘀阻,而致營衛不和,衛失固密,腠理開泄,津液外泄而見汗出,常見舌質紅色紫暗,指紋暗滯,或有肌膚甲錯,局部疼痛,固定不移,舌下瘀點,治宜活血化瘀,處方加用丹參、赤芍、當歸等活血之品,或選用血府逐瘀湯。如王清任所說:“天亮出汗,醒後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醒名曰盜汗,盜散人之氣血,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論。竟有用外氣固表、滋陰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盜汗,用血府逐瘀湯,一兩劑而汗止。”總之,對於實證汗出,應該重視辨證論治,靈活選方用藥,不能過於強調固澀止汗之法。

()無汗也是異常汗出,治療應重視因勢利導,給邪以出路
  應該指出的是,無汗,包括全身無汗或局部無汗也是病態。因為為機體的代謝產物,其正常排泄具有調節陰陽營衛平衡的功能。全身無汗或局部無汗,多邪氣痹阻氣血,營衛失和所致,所以必須治療。《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論“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使邪氣與汗皆出” ,《黃帝內經.素問.瘧論》論“並從汗解” 《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臟論》在論述五臟病實證時,提到“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等,都是在強調發汗袪邪治法和正常汗出對於疾病轉歸的影響。明確指出發汗可以給邪以出路,使疾病向癒。此條不僅對於汗出異常時的外邪所致汗出以及無汗之證有所啟示,並且對於其他內科疾病也有治療指導意義。如腎病臨床常用越婢湯、銀翹散等疏風散邪、清熱利水,治療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急性發作風水,用小青龍湯、大青龍湯發汗治療溢飲肢體腫脹疼痛,用大秦艽湯、小續命湯、指迷茯苓治療中風後遺症肢體腫脹疼痛,偏身汗出等,皆屬於廣義汗法的範疇。

()重視原發病治療和中醫綜合治療手段
正如《黃帝內經》所論述的那樣,異常汗出作為多種疾病的一個常見臨床症狀,可見於多臟疾病。所以臨床上,在治療汗證的同時,積極治療原發病是非常重要的,如動則汗出、汗出淋漓常是心力衰竭、休克的一個重要症狀。從中醫藥治療手段來看,常用生脈散、參附龍牡湯之類,加用大劑量山茱萸30g以上,常可取得一定療效。同時,也可配合煅龍牡、枯礬、五倍子、滑石粉等,外用。即《傷寒論》所謂“溫粉撲之”,尤其是對於外感病過用解熱鎮痛西藥,過汗而成虛脫者有效,可以明顯提高療效。其他如肺結核、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引起的汗出,也應當在積極治療原發病,並應注意發揮中醫藥綜合治療的優勢。對於臨床難治的汗出頑症,還可在辨證論治方法指導下,內服中藥配合中藥外洗、食療等手段來達到去病之目的。如用明礬30g,麻黃根15g,五倍子15g,滑石粉30g,加1000ml水煮開,稍涼後,浸泡手腳,煎好的藥液可連續使用四五次,用前加溫。治療手足汗出過多,有較好療效。其中明礬,包括白礬和枯礬,臨床體會;對於汗出甚者,枯礬效果更佳。食療方面,山藥粥、蓮子羹、百合薏米粥等對治療汗出證有一定好處。

2019年8月27日 星期二

人類嗅覺的數據及一些比較

         地球上有850萬種物質中,有味道的物質約有40萬種,人類可嗅出、                   分辨的味道,普通人約2000~3000種,香水調香師與味覺專家,可以                      區別出一萬種以上的味道。
   從鼻子吸入空氣時,味道的分子也會和空氣一起被吸進來。負責感受味道的嗅覺器官,是生長在鼻腔(鼻孔)深處頂端,被稱為「嗅上皮」的部位。嗅上皮的表面流布著黏液,味道的分子會溶解在黏液中。嗅上皮的面積僅有3~4平方公分,密布著嗅細胞,數量多達500萬個。嗅細胞的前端有被稱為纖毛的突起,從嗅上皮的表面伸出,擷取被溶液溶解的味道分子,這個味道的訊息會轉化為電位訊號,經由嗅神經及嗅球傳送到腦部,識別味道。
  動物的嗅細胞:老鼠340萬、鴿子600萬、蟾蜍550萬、長尾鸚鵡26萬、鴨子1160萬、蠑嫄80萬、鱉1700萬、德國牧羊犬22500萬。
  鼻子有有排除塵埃和細菌的裝置,在鼻子入口處生長著鼻毛,較大的塵會先在此被擋住,小的灰塵則交由鼻腔處理,鼻腔中有黏膜的隆起(皺摺) ,黏膜上覆蓋著細小的纖毛,而黏膜表面則分泌著源源不絕的液體,分泌量一天可以高達1公升。即是鼻水會不斷的流出,維持鼻子內部的濕潤。鼻子的內部擁有覆蓋著濕潤毛毯般的構造,可以逮住入侵的塵埃,同時還能達到賦予吸入鼻腔的空氣適當溫度(25~37)和濕度(35~80%)的功能。一天一公升的鼻水,可以調整空氣的濕度。
   噴嚏原理─(1)塵埃、細菌、化學物質等異物侵入鼻中。(2)異物附著在鼻腔黏膜上,對鼻子產生刺激。(3)刺激的訊息傳達到腦部。(4)腦部指揮鼻子打噴嚏,從鼻子或嘴巴將異物排除。噴嚏所產生的氣流,可達時速160公里

2019年8月24日 星期六

如何預防胃食道逆流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咖啡提神減壓、作息不正常、食無定時,千萬別仗勢自己年輕無敵,對於身體健康毫不在乎,別再輕忽看似無傷大雅的「火燒心」警訊,這很可能引發一連串嚴重的慢性疾病!

    胃食道逆流的起因,主要是因下食道括約肌的張力鬆弛,造成賁門無法緊閉,使胃裡的胃酸或氣體跑到食道裡,因而讓食道受損。別小看胃酸倒流,因為食道抗酸力不如胃璧,長期下來胃液的強酸會腐蝕食道,若在傷口痊癒前又反覆遭受胃酸襲擊,久之,可能令食道出血、收縮,造成多痰咳嗽、吞嚥困難、胸痛、胸悶(火燒心)等症狀,並衍生出更多消化系統的相關疾病。嚴重還可能提高食道癌的風險。長期、嚴重的胃液逆流,也會造成咽喉受損,引起咳嗽、聲音嘶啞等「傷聲」症狀,不可不慎!

    有以下嗜好,很可能就是胃食道逆流的隱藏患者:
1.     咖啡、冰品不離手,一天沒35杯就沒精神。
2.     三餐飲食不正常,喜歡暴飲暴食。
3.     嗜甜食、辛辣、高熱量油炸如命。
4.     吃完消夜後馬上上床躺平睡覺。
5.     沒有煙抽、酒喝的日子不能活。
6.     晚間睡覺枕頭喜歡墊得比天高。
7.     心痛、胸痛、咳嗽總不時來襲。
8.     口腔倉促清潔,口臭卻依舊故我。
9.     久咳不癒不當一回事且不定時失聲。

    那麼,如何預防胃食道逆流:
1.     選擇飲食,不暴飲暴食
     即便上班族工作壓力大,也要盡量將三餐改為定時定量的模式,減少補償性暴飲暴食習慣的產生。以細嚼慢嚥慢食替代趕時間大口扒飯的進食方式,並減少攝取高油高熱量、辛辣食物、咖啡、檸檬柑橘類、碳酸飲品、巧克力、薄荷、濃茶……等刺激性食物,以免胃酸過度分泌,讓這把火越燒越旺,
     
2.     飲食後不立即躺平
    胃食道逆流大致可分為飯後及睡眠兩型:
   飯後型好發於用餐後,因吃完飯後胃酸分泌旺盛,胃酸就容易溢上來。另一種睡眠型胃食道逆流,則是因為用餐後立即平躺,久之造成賁門閉合受損,讓胃液倒流。不管晚餐還是消夜,都應該至少在進食後稍待2-3小時,等胃部逐漸消化,再上床躺平,以改善胃液夜晚的「逆襲」。
3.     煙酒過量時
    當煙酒過量時會出現咳嗽、氣喘、胸口悶……等呼吸道問題,第一時間都會自覺是肺出問題,但查到最後才赫然發現,其實是「胃溢」出毛病。因為煙酒會使肌肉放鬆,開啟賁門,增加胃液逆流的機會,若再加上飲酒過量的嘔吐反胃,就更加劇食道損傷。尤其家中有胃癌病史的煙酒生,如果年過40,開始出現消瘦、食慾不振、排黑便等症狀,應定期做胃鏡診察,以預防胃潰瘍、胃癌的發生。
4.     胃藥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胃痛吃胃藥似乎是再平凡不過的動作,但是如果罹患胃食道逆流,光吃胃藥不就醫只能紓緩症狀,甚至因為冷處理,讓胃病更加惡化。胃食道逆流屬於慢性疾病,復發機率高達8成以上,患者需要長期抗戰才能戰勝病魔,胃藥只能救急卻不能治本,如果想從根本解決胃疾,得從平時飲食、生活作息注意起。維持三餐定時定量、避免過量攝取高油脂、高熱量、甜食……等易引發胃食道逆流的餐點,睡前兩小時不平躺,適當運動,持之以恆才能有所改善。
5.     長期服用藥物請洽醫生
    藥物傷胃的觀念人人有,尤其部分麻醉止痛藥、阿斯匹靈,其內含成分容易造成胃部消化負擔。而長期服用氣喘、高血壓藥物的病患,也很可能伴隨著胃食道逆流等副作用。有慢性疾病的人,出現火燒心、胃液倒流、胃酸過多……等不適症狀時,請洽醫生詢問,是否調整配藥或是計畫性減藥、停藥,以利身體自然修復。
6.     體重過重者請先減重
    台灣民眾飲食習慣逐漸西化,肥胖者越來越多,許多臨床經驗指出,中廣身材的男性罹患胃食道逆流機率高。有胃食道逆流症狀的病人,通常伴隨著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所以想改善胃液逆流的問題,可先適度減重,便能有效改善胃食道逆流的問題。體重過重的患者,在衣物挑選上盡量以寬鬆舒適為主,避免衣服過緊、腰帶、腰圍過緊,導致腹壓增大讓胃液逆流更嚴重。
   

2019年8月21日 星期三

腰椎間盤突出症原因及症狀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腰腿痛的常見原因之一。由於椎間盤突出組織的退變,致使纖維環破裂,其內在髓核及殘餘的纖維環等向椎管內突出,壓迫脊神經根,而產生腰腿痛。好發於腰4~5節、或腰51椎間隙,多見於20~40歲的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患者多有外傷史或受涼史,主要症狀為腰痛和腰部活動功能障礙。疼痛可向臀部和下肢放射,久站、久坐、彎腰或咳嗽、噴嚏、排便等增加腹壓的動作均可加重腰腿痛,臥床休息能減輕疼痛,嚴重者有明顯跛行。常反覆發作,檢查可見腰椎生理弧度減弱或消失,脊柱側歪;病變椎體棘突旁有壓痛;並向下肢放射;直腿高舉試驗和加強試驗陽性;膝、踝反射減弱或消失;小腿部、足部受壓神經支配區皮膚感覺減弱,或出現麻木區;拇趾背伸、蹠屈肌力減弱。腰部X光攝影檢查,可見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可有唇樣增生。
    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除與外傷有關外,還與肝腎功能失調及風寒濕邪有著密切的關係。肝腎虧虛,則筋脈失於濡養,使纖維環易於變性。風寒濕邪侵襲腰部,則使腰肌痙攣,小血管理收縮,影響局部的血液供應,促使已經變性的纖維環損傷加重,因而發生髓核突出。

2019年8月18日 星期日

如何理解“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的意義?

     《黃帝內經.靈樞.五味》指出,食物五味“各有所宜”,食物五味與本臟相宜者,為五臟之病所宜,可對臟腑發揮補益作用,有助於藥物治療作用的的發揮,因而,就有“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一說。
    食物五味指五穀、五果、五畜、五菜等藥食。由於五味分屬四()時、五臟,藥食氣味,在治病中各有不同的作用。一般來說,氣味偏盛的藥食能攻逐邪氣治療疾病,五穀雜糧用以滋養五臟,水果類可以營養臟腑,牛、羊等禽、畜類之肉能補益臟腑精氣,葵、蔥、韭等蔬菜可補充五穀雜糧、水果、肉類等的不足,從其他方面營養五臟。五穀、五果、五畜、五菜等,既是維持人類生命過程不可缺少的食品,又是驅逐邪氣治療疾病的藥品。既能分別補益不同的臟氣,又能共同作用,增強正氣,袪除邪氣,促進康復。
    由以上可知,五味分別歸屬四()時五臟,在臨床上的作用也不同,所以,選擇應用時,要根據春、夏、(長夏)、秋、冬季節不同,五臟之氣偏盛、偏衰,以及苦、欲等具體情況運用。

2019年8月15日 星期四

《溫熱經緯》一書作者及內容簡介

    五卷。清﹒王士雄(孟英)撰刊於咸豐二年(1852)。王氏出身於世醫家庭,道光十年(1830)開始行醫,對溫病學術臨床致意良深。此書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葉(天士)、薛(生白)諸家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遂以「經緯」作為書名。卷一摘錄《內經》有關溫熱病病源、症候、診斷、治療等;卷二集注仲景著作中有關溫熱病之論述,立辨證施治之法則;卷三載葉天士《外感溫熱篇》、《三時伏氣外感篇》之條文,卷四收錄陳平伯、薛生白、余師愚諸家有關溫病、濕熱病和疫病的論述,博引華岫雲、吳鞠通、章虛谷等名家論著原文予以闡釋;卷五「方論」,選方113首。

  全書堪稱是清代溫病學說的總匯。但氏又對前人「陽邪為熱,陰邪為暑」、「暑必兼濕」等持不同學術見解,所寫按語能結合個人臨床心得,富有啟發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溫病學的發展。現存初刻本、多種清刻本,有近現代刊本共40餘種。

2019年8月12日 星期一

高山蓍的功效

      高   山   蓍    Achillea alpina L.

         
   ˙     科   名─菊科(Compositae)

         別   名─蚰蜒草、鋸齒草、蜈蚣草、飛天蜈蚣、羽衣草

         繁殖方式─種子、分株

         利用部位─全草

         性   味─味、苦;性微溫,有毒。

         功   效─全草具活血、袪風、調經、止痛、解毒之功效。

2019年8月9日 星期五

《黃帝內經》有關汗證預後以及測汗對判斷疾病預後重要性的論述

     《黃帝內經.素問.經注節解》曰:“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多汗身寒”,“多汗氣寒者,氣虛自汗”也。自汗之狀,乃日間汗出,量少微微,多為肌表不和,營衛失調所致;汗出量多則為陽氣不足,津液外泄所成。《黃帝內經,靈樞,決氣》云:“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汗出量多,淋漓不盡,是為陰津枯脫,病情深重之候。在疾病的發展轉歸過程中,汗出之多少與機體正氣盛衰密切相關。如《黃帝內經,靈樞,經脈》云:“六陽氣決,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泄,絕汗乃出。”汗出如珠如油,量多質黏,狀如雨淋,且伴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脈微欲絕者,為正氣衰脫,陰陽離絕之危候,多見於多種原因所致的休克、多臟衰之類,今日看來仍屬難治。由此可知,觀察汗量之多少能測知病情的輕重緩急。同時,可通過測汗判斷病情的進退及其發展趨勢,可判斷疾病發展的順逆及預後吉凶。《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云:“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黃帝內經.素問.刺熱論》又指出五臟熱病,“至其所勝日,汗大出”,“得汗,待時而已。”說明在一般熱病過程中,由無汗至出汗,是正勝邪卻,病勢好轉之佳兆,多預後良好,為順。若見汗出不與脈證相應,或諸證不減,或他證又起,表明邪氣亢盛,正氣衰脫,正不勝邪,病情惡化,病勢重篤,或復染他疾,多屬預後不良,為逆。《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論溫病“陰陽交”說:“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其病也,其死明矣。”醫聖張仲景《傷寒論》桂枝湯方後住呈反復講解正確取汗之法和測汗的重要。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治療溫熱病也非常重視測汗之法。《吳醫匯講.溫熱論治篇》云:“救陰不在補血,而在養津與測汗”。《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勞者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勞汗當風,寒薄為皻,鬱乃痤。”則指出汗多陰陽易傷,容易發生中風和痤瘡、粉刺等皮膚病等,認為汗出表虛,調攝宜慎,應該特別重視外邪乘表氣一時之虛,誘發諸病,或變生百症。

2019年8月6日 星期二

人類視覺感官一些數據及比較

       為了感受資訊,人類擁有五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                       覺,此五感中,約80%來自視覺,10%來自聽覺。但是視覺,在沒有                   光線的黑暗中,無法看見事物,因此不能藉由視覺得到資訊。
   人類的視野,單眼而論,左右方的視野約160度,兩眼同視可以看見200度左右的範圍。上下方的視野,上方為50度,下方為70度,合計約120度。左右200度的視野大約可以看見一點點斜後方的事物。
   馬的視野左右各175度,兩眼合視部分65度,狗左右視野各120度,兩眼合視部分60度,貓各左右各90度,兩眼合視部分70度。
   開車或做為其他的事情,視野變得非常狹窄,以時速60公里開車行進時,視野減至30度,若時速增加到100公里,則視野減至10度。
   進入眼球的光線,會先在角膜折射後通過瞳孔,再藉由水晶體對焦,然後經過玻璃體到達視網膜成像。視網膜為眼球內璧上極薄的一層薄膜,厚度依所在位置而有所差異,約在0.2~0.25公釐之間。其由10層組織構成(內界膜層、視神經纖維層、視神經細胞層、內蔓狀層、內核層、外蔓狀層、外核層、外限膜層、桿狀細胞/錐狀細胞層、色素上皮層) ,其中密佈神經節細胞、視細胞等細胞及視神經纖維,每個眼球都有100萬個神經節細胞與視神經纖維。視細胞是接受光線的細胞,分為可以反應強光而識別顏色的錐狀細胞,以及反應微光而識別明暗的桿狀細胞兩種。每個眼球都有700萬錐狀細胞以及13000萬個桿狀細胞。
   人類藉由視網膜裡三種錐狀細胞的作用,而能夠感知到各種顏色。錐狀細胞分為可以有效捕捉藍光、綠光、紅光特性的三種細胞。各種錐狀細胞可以捕捉光的波長其差異可以被感知為顏色的差異。人類可以感知光線的波長為380~780奈米左右的範圍,被稱為可見光。400奈米左右為紫色,500奈米附近為綠色,700奈米前後為紅色。
   人類可以識別的可見光顏色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基本色,以及這些顏色的中間色,約160種顏色。
   人類的眼睛是透過調整水晶體的厚度,來配合網膜對焦,看遠物時,水晶體會變薄,看近物時,水晶體會變厚。隨著人體老化,水晶體的彈性(柔軟度)會逐漸消失。因此,當水晶體需要增厚時卻無法增厚,而成為持續與遠處對焦(近處無法對焦)的狀態,稱之為老花眼。人類水晶體的彈性,從10歲起開始衰退,調整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降低,到45歲左右,會開始看不太清楚近距離的事物,此時眼睛只能對焦到33公分左右的距離,閱讀書報適當距離30公分左右,開始變得模糊。
   睫狀肌負責調整水晶體的厚度,幫助眼球對焦。睫狀肌收縮則水晶體變厚,舒展則水晶體變薄,老花眼是指水晶體彈性減低所引起的老化現象。
   人突然從亮處進入暗處時,一開始會看不見東西,然後才逐漸看得見事物,這種現象稱為「暗順應」。瞳孔負責調節進入眼球的光線量,但瞳孔無法完全處理所有的光線,還必須由視細胞(錐狀細胞與桿狀細胞)來調節眼睛對光線的敏感度。暗順應與視細胞有關,其分二階段進行,從明處進入暗處時,大約經過4~5分鐘左右,眼睛即可以逐漸看見事物,此過程是由錐狀細胞處理,錐狀細胞雖然是在明亮時候運作的細胞,但是在暗順應一開始的時候,由於錐狀細胞的光感度比較高,因此還是先透過錐狀細胞來視物,然後才由在暗處運作的桿狀細胞接手。經過4~5分鐘後,就可以大略看見黑暗裡的事物,但是眼睛要完全適應黑暗,還需要大約20~30分鐘。另一方面,突然從暗處進入明處時,一開始會感到刺眼,然後很快地逐漸習慣,此種現象稱為「明順應」,明順應比暗順應來得快速,大約30秒至1分鐘之間完成。
   淚液是由淚腺分泌,而淚腺分為主淚腺與副淚腺。主淚腺是在上眼皮的外側,副淚腺則散布在眼球的表面,90%的淚液是由主淚腺分泌。
   研究報告顯示,每分鐘約分泌1.2微升的淚水,睡眠時不會分泌淚液,以一天清醒16小時計算,一天分泌1152微升的淚液,一年約420毫升左右。
   眼睛會經常性分泌淚液,負責洗淨眼球表面,防止眼球表面乾燥,提供角膜酵素與營養成分等重要任務。淚液流過眼球表面
時,約有10~20%會蒸發,其餘的淚液會經由淚囊通到鼻淚管,從鼻裡排出。
   包覆眼球(角膜)的淚液膜厚度極為纖薄,僅百分之1~4(與角膜接觸的部分),含有稱為糖蛋白的蛋白質,是帶有黏著性的黏液層。如果淚液一分泌出來即流失,就毫無作用。黏液層的作用,就是要讓淚液密合停留在眼球表面。
    淚液的成分:淚液中約98%是水,其餘則含有少量的蛋白質、鹽、正磷酸鹽等成分。
    眼瞼在保護眼球不受光線或塵埃侵害的同時,也藉由眨眼讓淚液的薄膜擴散在眼球表面(角膜),使角膜不至於乾燥,眨眼也是讓眼球保持濕潤的動作。眨眼通常是兩眼一起動作,而且在無意識下發生。成人的眨眼次數1分鐘約20次,而眨眼一次的時間約0.75秒。以一分鐘眨眼20次,一天16小時,一天約眨眼19200次。當心情不平靜時,眨眼次數會增加,而當集中注意力在某件事情上時,眨眼次數會減少→

2019年8月3日 星期六

如何預防顏面神經痲痺

        人體的第七對腦神經稱作顏面神經,它支配我們臉部各種表情和閉眼肌肉。當顏面神經位於腦幹的神經核或顏面神經的路徑受到損傷,則會造成顏面神經麻痺。中醫學稱本病為「面癱」、「口眼歪斜」、「吊線風」、「歪嘴風」等。
症狀:
    顏面肌肉無力感、麻木感、不協調、無力移動下臉部、嘴巴以閉眼為主要症狀。臨床可見患者眼瞼閉合不緊,露睛流淚,嘴巴下垂,口角向健側歪斜,無力作微笑,露齒,吹口哨動作,伸舌多偏向健側
,口角流涎,漏食漏水,前額肌異常平滑。
穴位按摩自我保健:
    1 .按摩法:順時鐘按壓,每個穴位按摩2~3分鐘。
    2.沒有額紋:推揉陽白(眉毛中央至頭髮邊聯線的下1/3) (眉毛中央至頭髮邊聯線)
    3.眼睛閉合不全:雙拇指按睛明(內眼角向外向上一分靠近眼眶骨內緣) ,推瞳子髎(外眼角外五分處)。承泣(眼平視,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4.嘴角歪斜:按壓地倉穴(眼睛正看,正對黑眼珠正中與嘴角平齊處)、頰車(下頜角直上約四分在牙齒咬緊時有一塊肌肉突起處) ,按揉翳風(將耳垂往後,耳垂邊緣處)
    5.沒有法令紋:按揉四白(眼睛正看,正對黑眼珠正中從眼眶骨邊直下約三分處,用手指掐切有個凹窩)、迎香(鼻翼外五分處)
    6.內關:手掌向上,離腕橫紋二寸,手臂正中之兩筋處。
    7.足三里:大腿伸直或灣曲成90度,外膝眼直下三寸處。
    8.百會:位於頭頂正中直線與耳尖(耳朵向前對摺) ,連線的交點處。
     9.上肢偏癱可採用肩、曲池、手三里、合谷、內關等穴。
    10.下肢偏癱則取環跳、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大谿等穴位。
一般注意事項:
1.     避免頭面部吹風,可戴帽子或頭巾保護,避免直吹電扇或久處於冷氣中。
2.     眼睛保護:(1)平時戴保護眼鏡。(2)睡前點眼藥並戴上眼罩,以防異物侵入眼內。(3)勿用手揉眼睛。
3.     注意食物的溫度,避免燙傷舌頭及嘴唇,並維護口腔衛生。
4.     穴位按摩,按摩前先塗抹一些乳液或甘油,一天做3次,每次15~20分鐘。
5.     熱敷:按摩後,以熱毛巾熱敷臉部,每次10分鐘。
6.     對著鏡子作各種臉部表情自主運動,每天至少3次,每次5~10分鐘。
(1) 提眉(額頭顯出皺紋)及皺眉(雙眉間)動作。
(2) 閉眼動作(雙眼緊閉)眨眼動作。(3)作吸吮動作。(4)吹氣球運動。(5)作鬼臉活動臉表情。(6)咀嚼口香糖。(7)出聲閱讀書報。
7.     顏面神經麻痺癒後,為發病後三星期有85%患者可自然緩解而復原,其餘者15%則出現顏面神經變性退化,直到第三、四個月才恢復功能,但會產生一些後遺症,例如:顏面肌肉無力、顏面肌肉收縮、顏面抽搐。
8.     如果一發病即馬上以針灸治療,大多數皆可痊癒。

   顏面神經麻痺通常可分為兩類:
(1) 中樞型顏面神經麻痺:中樞型顏面神經麻痺常見於腦出血、腦血管栓塞或腦腫瘤等嚴重的腦疾病,顏面神經麻痺只是這些疾病的附帶症狀而已,臉部僅1/4處受到侵犯;額肌仍有動作,嘴角沒有動作。
(2) 周邊型顏面神經麻痺:周邊型顏面神經麻痺則是其主要症狀,通常患者半邊臉部麻痺、沒有動作,所以治療的第一目標是麻痺的處理。引起顏面神經麻痺的原因有數種,但代表性的是亨特氏症候群(Hunt’s syndrome)及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
        顏面神經麻痺透過臉部運動可以增加患者臉部的血液循環、刺激麻痺的肌肉、減緩肌肉萎縮的速度。剛開始做臉部運動時,如果動作不明顯,可以用手來幫忙完成動作。復健治療可針對病情施予熱敷、紅外線及電刺激,讓受損的顏面肌肉早日恢復正常功能。
臉部運動:
1.     額肌:提高眉毛,在前額形成水平皺紋。
2.     皺眉肌:眉毛往內、往外拉。
3.     鼻肌:提起鼻孔的外緣。
4.     眼輪匝肌:緊閉雙眼。
5.     右上直肌及左下直肌:讓眼睛向上及向右看,進行轉動眼球。
6.     口輪匝肌:閉合及擠壓嘴唇。
7.     提上唇肌及顴小肌:將上唇突出及提高。
8.     顴大肌:將嘴角向上及外抬【微笑】。
9.     笑肌:將唇閉合,嘴角向外拉。
10.            頰肌:閉合唇部,擠壓雙頰【吹氣】。
11.            降下唇肌與頦肌:抬起頦的尖端,下唇突起【噘嘴】。
12.            降口角肌與闊頸肌:用力將口角向下拉。
13.            顳肌、嚼肌及翼內肌:下巴緊閉。
14.            翼內肌翼外肌:將下巴向外、向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