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黃帝內經》有關汗證治療的論述及其對中醫現代臨床的啟示

     關於汗證的治療,首先應了解外邪有關,明確陰陽虛實。應以《黃帝內經》所謂“虛者補之,脫者固之,實者瀉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為原則。一般來說,外感多實,內傷多虛,總的說屬虛者較為多見。自汗多屬氣虛、陽虛,表氣不固,盜汗多屬陰虛內熱,熱蒸汗出。但也有鬱熱、濕熱等邪熱鬱蒸而致自汗、盜汗者。病久則可見氣陰兩虛、陰陽兩虛及虛實錯雜之證。具體治法,虛證當益氣養陰,固表斂汗;實證當清泄鬱熱,化濕和營;虛實夾雜者,則根據虛實的主次而適當兼顧。

    ()虛證當補益,可酌加固澀之品   
1.肺氣虛,表氣不固者─可見汗出惡風,稍勞尤甚,易於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脈細弱,苔薄白。該證多見於太陽衛陽不足,或太陰脾虛之人。治當益氣固表,方可選玉屏風散加味。方中黃耆補氣固表止汗,白朮健脾補氣以實表,佐防風袪風而助黃耆固表。汗多者可加麻黃根、浮小麥、煅牡蠣等以止汗斂陰。病久者酌加四君子等益氣健脾之品以培土生金。可見於過敏體質者,“易感兒”,支氣管哮喘患者等。
2.心脾血虛─症見自汗,勞則寒甚,或有盜汗,面色無華,失眠多夢,健忘食少,神疲乏力,心悸,爪甲舌淡,脈細弱,多見太陰脾虛和太陽肝鬱之人,思慮過度,或有失血病史,治療當補益心脾,益氣養血,方可選歸脾湯和甘麥大棗湯,可隨方加用煅龍牡、五味子等。多見於腦力勞動者,神經衰弱和貧血患者等。
3.陰虛火旺者─可可症見夜寐盜汗,或有自汗,五心煩熱,或兼午後潮熱,兩顴色紅,口渴,舌紅少苔,脈細數。該證多見於少陰陰虛火旺或厥陰肝旺體質的人,可見於肺結核、糖尿病自主神經紊亂、甲亢患者。治當滋陰降火,方選當歸六黃湯加減。方中當歸、生地黃、熟地黃滋陰養血;黃芩、黃連清心瀉火;黃柏瀉相火而堅陰;黃耆益氣固表。可加用龍骨、牡蠣、五倍子以斂汗。臨床屢取佳效。心煩失眠,腰膝酸冷者,可酌用肉桂伍黃連仿交泰丸之意以交通心腎,引火歸原。
4.腎虛─陰陽失和者,可症見自汗、盜汗,陣發性烘熱汗出,腰膝酸冷,性急抑鬱,或有失眠,脈沉,多見於更年其綜合證的患者。治療當補腎,調和陰陽氣血,方劑可用二仙湯和四逆散加味。失眠者,可加酸棗仁、合歡花、首烏藤;心煩易急、口苦咽乾者,加黃芩、夏枯草等。
()實證當袪邪,疏風、清熱、活血等靈活用藥
1.風邪外犯,營衛不和者─可症見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或表現半身、某局部出汗,脈緩,苔薄白。該證在太陽衛陽虛體質最為多見。治宜調和營衛,方選桂枝湯加味。湯中桂枝溫經解肌,白芍斂陰和營,桂枝芍藥同用,調和營衛以固腠理,佐生薑、大棗、炙甘草以和中,助其調和營衛。汗多亦可加浮小麥等,或桂枝龍骨牡蠣湯加味,不可過用收澀之劑。
2.邪熱鬱蒸者─可症見蒸蒸汗出 ,面赤烘熱,煩燥,口苦,便乾尿黃,舌紅苔黃,脈象滑數。多見於陽明胃熱體質之人。治當清泄邪熱,方選白虎湯加沙參、麥冬、五味子等。若以盜汗為主,或見定時發熱,口苦咽乾,頭暈心煩,舌苔有沫,脈弦者,則是少陽鬱熱為主,可用小柴胡湯加味,或用柴胡龍骨牡蠣湯加減。胃腸熱結,手足汗出為主,大便數日不行,或有腹滿,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有力者,可用承氣湯類方加味。
3.氣血瘀滯所致者─可見於少陽肝鬱體質之人。以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許多患者得病後由於身體不適而引起心情不暢,而令肝氣鬱結,疏泄失常,橫逆犯胃,肝木克土,損傷脾胃,氣機逆亂,營衛失和,衛表不固則見汗出,可表現為自汗,盜汗,性情急燥,睡中易驚醒,納呆、便溏,舌淡、苔膩、脈弦,治以疏肝理脾,首選逍遙丸加減,酌加浮小麥、麻黃根等藥。血液的循行,有賴於心氣的推動,肝氣的疏泄,所謂“氣行則血行”氣存在血中,血以載氣的同時,血不斷為氣的功能活動提供水等精微,使其持續地得到補充,亦有稱為“血為氣母”。氣血和暢,運行正常則營衛調和,腠理固密。若血瘀脈絡,氣血瘀阻,而致營衛不和,衛失固密,腠理開泄,津液外泄而見汗出,常見舌質紅色紫暗,指紋暗滯,或有肌膚甲錯,局部疼痛,固定不移,舌下瘀點,治宜活血化瘀,處方加用丹參、赤芍、當歸等活血之品,或選用血府逐瘀湯。如王清任所說:“天亮出汗,醒後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醒名曰盜汗,盜散人之氣血,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論。竟有用外氣固表、滋陰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盜汗,用血府逐瘀湯,一兩劑而汗止。”總之,對於實證汗出,應該重視辨證論治,靈活選方用藥,不能過於強調固澀止汗之法。

()無汗也是異常汗出,治療應重視因勢利導,給邪以出路
  應該指出的是,無汗,包括全身無汗或局部無汗也是病態。因為為機體的代謝產物,其正常排泄具有調節陰陽營衛平衡的功能。全身無汗或局部無汗,多邪氣痹阻氣血,營衛失和所致,所以必須治療。《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論“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使邪氣與汗皆出” ,《黃帝內經.素問.瘧論》論“並從汗解” 《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臟論》在論述五臟病實證時,提到“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等,都是在強調發汗袪邪治法和正常汗出對於疾病轉歸的影響。明確指出發汗可以給邪以出路,使疾病向癒。此條不僅對於汗出異常時的外邪所致汗出以及無汗之證有所啟示,並且對於其他內科疾病也有治療指導意義。如腎病臨床常用越婢湯、銀翹散等疏風散邪、清熱利水,治療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急性發作風水,用小青龍湯、大青龍湯發汗治療溢飲肢體腫脹疼痛,用大秦艽湯、小續命湯、指迷茯苓治療中風後遺症肢體腫脹疼痛,偏身汗出等,皆屬於廣義汗法的範疇。

()重視原發病治療和中醫綜合治療手段
正如《黃帝內經》所論述的那樣,異常汗出作為多種疾病的一個常見臨床症狀,可見於多臟疾病。所以臨床上,在治療汗證的同時,積極治療原發病是非常重要的,如動則汗出、汗出淋漓常是心力衰竭、休克的一個重要症狀。從中醫藥治療手段來看,常用生脈散、參附龍牡湯之類,加用大劑量山茱萸30g以上,常可取得一定療效。同時,也可配合煅龍牡、枯礬、五倍子、滑石粉等,外用。即《傷寒論》所謂“溫粉撲之”,尤其是對於外感病過用解熱鎮痛西藥,過汗而成虛脫者有效,可以明顯提高療效。其他如肺結核、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引起的汗出,也應當在積極治療原發病,並應注意發揮中醫藥綜合治療的優勢。對於臨床難治的汗出頑症,還可在辨證論治方法指導下,內服中藥配合中藥外洗、食療等手段來達到去病之目的。如用明礬30g,麻黃根15g,五倍子15g,滑石粉30g,加1000ml水煮開,稍涼後,浸泡手腳,煎好的藥液可連續使用四五次,用前加溫。治療手足汗出過多,有較好療效。其中明礬,包括白礬和枯礬,臨床體會;對於汗出甚者,枯礬效果更佳。食療方面,山藥粥、蓮子羹、百合薏米粥等對治療汗出證有一定好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