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黃帝內經》有關鬱證病因病機的認識

       鬱證是由於情志不舒,氣機鬱滯所引起的一類病證。主要表現為心情抑鬱,情緒不寧,胸脇脹悶,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異物梗阻,失眠焦慮等各種複雜症狀。可見於現代醫學的抑鬱症、焦慮症、神經衰弱、癔症、更年期綜合徵等。

    《黃帝內經》非常重視情志疾病,《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就有“百病皆生於氣也”的論述。所謂“怒則氣上”、“悲則氣消”、“思則氣結”,皆是論情志失調致病。其中,“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也”,認為思慮過度是氣機鬱結形成的常見病因。《黃帝內經‧靈樞‧本神論》云:“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云:“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則明確指出憂愁、暴憂是氣機閉塞不通的重要原因。《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云:“有所大怒,氣上而不,積於脇下,則傷肝”,認為大怒可以傷肝,氣積脇下,有可能出現脇下滿悶等症狀。其實,悲哀、恐懼等,也可導致心神疾病的發生。如《黃帝內經‧靈樞‧本神論》曰:“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脫肉”,“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脇痛不舉”,“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說明七情所傷,皆可導致鬱證之類的疾病。而心神疾病日久,也可以出現生理方面的症狀。所謂“心身疾病”、“身心疾病”,是密切相關的。病因病機總不離乎氣鬱。《丹溪心法》所謂“氣血沖合,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生諸病,多生於鬱。”認為情志波動,失其常度,則氣機鬱滯,氣鬱日久不癒,由氣及血,變生多端,可以引起多種症狀。所謂“六鬱”,即氣鬱、血鬱、痰鬱、濕鬱、熱鬱、食鬱,皆以氣鬱為先。其論越鞠丸治療鬱證,以香附開鬱利氣為主藥,可理解是《黃帝內經》七情致鬱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