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9日 星期日

如何理解食物的歸經?食物如何在人體內消化、輸布?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肝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歸”是指食物和藥物作用部位的歸屬;“經”是指人體的臟腑經絡。歸經理論主要是說明食物與藥物進入人體後作用的部位和範圍。確定某種食物歸經的依據比較複雜,但可以自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通過食物的顯效部位來判斷─比如,百合有潤肺止咳和清心安神的作用,歸肺經和心經。生薑有降逆止嘔作用,歸胃經。
2.     歸屬於和顯效部位相關的臟腑與經絡─如芡實米有止瀉、固精作用,其作用的顯效部位是大腸和精氣,但其歸經是卻是脾與腎,這是由於它是通過補脾氣而達到治療脾虛不運所造成的久瀉、固腎氣而達到治療精關不固效果的。
3.     根據病機來確定歸經─如能驅蟲的食物和藥物多歸脾經,這是由於中醫有蟲因濕生的觀點,而脾生濕,故歸脾經。
4.     根據食物、藥物的形、色、氣、味等物性歸經─如“酸先入肝,苦先入心,肝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
       總之,瞭解了食物與藥物的歸經,對闡明食藥作用的原理,對指導辨證配膳,對指導膳食的加工炮製都有重要意義。

     《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說:“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形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這段經文論述的是食物在人體內消化、輸布的過程。
    消化就是在消化道內將食物分解為可吸收成分的過程。口腔是消化道的啟始端,食物在這裡首先經過牙齒的切斷、撕裂,並將食物磨碎,然後經過舌得攪拌與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團,再在舌的幫助下,由舌根通過咽進入食道,引起食道蠕動,將食物送入胃。
    食物進入胃後,胃體中部開始蠕動,使食物與胃酸充分混合形成食糜,並借胃的推動將食糜推送到幽門部,然後經幽門進入十二指腸,剩餘的食物可暫時貯存在胃中逐步被消化。
    而穀食入胃後所化生的精氣,通過經脈輸布的過程主要有兩點:一是散精於肝;經肝氣的疏泄,滋養周身的經脈。這就闡明了肝和筋的內在聯系,為“肝主筋”的論點提出了依據。二是濁氣歸心;注之於血脈,再通過肺氣的宣發,敷布周身內外,這是人體穀食精微輸布的概要過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