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利用寸口脈的變化情況,可以推論臟腑氣血功能的盛衰,以此作為診斷疾病的參考依據。因而,就有“診脈獨取寸口”一說,這一說的理論根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寸口部為脈之大會,為臟腑諸氣之通路。對此,《難經.一難》是這樣記載:“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由此可見,寸口脈是指手太陰肺經之脈,不僅是肺經氣血流通的地方,而且全身臟腑氣血循行,都要流經肺而大會於寸口,因而,五臟六腑之氣血盛衰,臟腑功能的強弱,都是由這個地方反映出來。
2.肺脾同屬太陰,有脈氣相通,脾胃為氣血化生之源。就如《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中所說:“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因此,飲食物經過胃的腐熟受納,在太陰脾的消化運輸作用下,精微物質遍布於全身,從而滋養全身組織器官。肺也屬太陰,肺經起於中焦,又主一身之氣,肺經氣血的盛衰,一般都能反映全身各臟腑器官的氣血盛衰。
3.肺為十二經之終始。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主要通路,十二經氣血氣血循環流注,起於肺經又終止於肺經。營衛氣血遍布周身,循行五十度又終止於肺經,復會於氣口。因而,診寸口脈,能夠瞭解營衛氣血的盛衰變化。
4.獨取寸口,方便易行,便於診察,動脈淺在,易於觸知,脈搏強弱,易於分辨,因而,這種方法被沿用了很久。
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不僅累積了豐富的經驗,而且總結出大量的有參考價值的文獻資料,以及臟腑病變和脈搏變化的規律,並提升為診脈理論,因而,獨取寸口成為指導臨床、診治疾病的獨特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