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談『名醫別錄』主要內容及特色

    西元450年梁朝陶弘景,將最初之「神農本草經」加以補充編為「名醫別錄」。其所收集之藥,共有三百六十五種按藥物的治療作用粗分上、中、下三品,同時在每一品之下,又粗略地將植物、礦物、動物等類藥大致做了歸類。


    對每一種藥,本書都載有其正名、性味、主治、別名(或一名)、用法、用量、藥物形態、產地採集炮製法及七情畏惡等項目。這基本上與《本草經》是相同的。在《名醫別錄》中,個別藥味之後已附有方劑,譬如說「露蜂房,合亂髮、蛇皮三味合燒灰,酒服方寸匕,日二,治諸惡疽、附骨癰,根在臟腑,歷節腫出,疔腫惡脈諸毒皆瘥,」這是本草著作中最早附有方劑的體例,為後世本草附方開創一個良好的實用開端。此外,《名醫別錄》中記載的藥物主治功效,有一些已經超過《本草經》,如桂可發汗、百部根可止咳等等,都是《本經》所無,故此書對於研究漢魏六朝的本草學有較重要的實用價值。

1,上藥:君藥,養命為主,無毒,收錄 一百二十種。'

2.中藥:臣藥,養性為主,有獨或無毒,收錄 一百二十種

3.藥:佐使藥,治病為主,多毒,收錄 一百二十五種

  此種分類與現代西藥之分為毒劇藥、普通藥,頗為類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