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血液成分及組成

    紅血球形狀,像中央凹陷圓形坐墊。成分中有33~34%為血紅素,剩下                  幾乎都是水分。
   血紅素是由一種稱為血紅蛋白的蛋白質,與血基質等物質組合而成。血基質含有鐵原子及原紫質,而原紫質呈現紅色,這也是紅血球血液之所以為紅色的原因。實際上運送氧氣的是血基質中的鐵原子,每個鐵原子與一個氧氣分子結合擔負輸送之責。
   100毫升的血液,其中所含的血紅素量,成年男性為16公克,女性為14.5公克,每一公克的血紅素,最多可與1.34毫升的氧氣結合,因此每100毫升的血液可運送20毫升的氧氣。
   紅血球直徑7.7μm表面積100μ㎡體積80μ㎡比重1.097凹陷處1. 0μm最寬處2.0μm
   血液中有40~45%為固體的血球,55~60%為液體的血漿。血球分為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98%為紅血球。紅血球及血小板沒有細胞核的構造,血液(血球)是由脊髓所製造。
   三種血球中,紅血球壽命約120天,每天紅血球的120分之1(0.8%)會在脾臟受到破壞,同時脊髓也會重新製造出相同的量,被破壞的紅血球當中的鐵分(血紅素) ,會被利用來製造新的紅血球。白血球壽命3~21天,血小板是由骨髓的巨核細胞所生成,有止血功能,只有2~3天壽命。
   紅血球─密度450~500/mm³ (血液) ,總數25兆個。白血球密度6000~9000/mm³,總數約為紅血球的1/700,血小板密度20~50/mm³,總數1兆個以上。
   將血液運送到全身的血管,最粗的是大動脈,直徑有2~350微米。動脈的內壁分為內膜、中膜、外膜三層,大動脈等較粗的動脈,還富含彈性纖維,具有可以承受血壓的彈性構造。
   小動脈與微血管相連,微血管直徑是頭髮0.08釐米的1/108微米。內壁相當薄(1微米) ,由內皮細胞所構成。全身微血管內壁的表面積,約6000平方公尺(1800) ,其管徑與紅血球大小相當,但由於紅血球非常柔軟,容易改變形狀,因此可通過管壁。

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如何預防椎間盤突出

     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成年國人有下背疼痛的經驗,大多數是因姿勢不良或過度勞累造成肌肉緊繃,或肌腱發炎,經過姿態矯正、休養及藥物治療,95%左右的患者都可以獲得改善。然而也有一些患者卻有持續性的下背疼痛,且疼痛可延伸至大、小腿,甚至造成腿痠麻無力,此即所謂的坐骨神經痛。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原因頗多,最常見的病因之一是腰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根的直接壓迫,此症狀即稱椎間盤突出症。
    一般人或許不知道正常脊椎壓力站立是平躺的四倍,坐立高達六倍,而不正常的坐姿或站姿更加重脊椎壓力,對站姿而言將由原來的四倍變成六倍,而坐姿壓力由六倍變為十倍:一般除了睡眠八小時平躺脊椎是在最小壓力外,其他時間脊椎隨時承受很大的壓力。
    由於壓力最大是坐姿或姿態不良時造成,故椎間盤問題最常發生在一般長期坐立或需勞力搬重物的人身上,如司機、搬重物的工人、長期坐姿或站及坐姿不正確的人身上。

一、    椎間盤:
 脊椎從頸部到骨盤,節節相連,每二節間,有一個「椎間盤」;分隔上下椎體椎間盤,連同椎體後側左右兩個小面關節,構成脊椎關節是連接兩椎體之間的盤狀纖維軟骨結構,使脊椎可以在相當角度之間活動,有如避震器的功能。腰椎有五個椎追間盤,是下半脊椎主要的活動關節。腰椎橫剖即可見椎間盤主要是由周圍的纖維環及中央的髓核組成。
      纖維環是數十層環狀及放射狀的膠原纖維及彈性纖維交織而成的緻密組織,將各椎體緊密的連接成一體,由於纖維具彈性使脊柱有相當的活動空間。髓核是白色半流質的膠狀物質,填充於上下軟骨板及纖維環之間,是由極具黏彈性及柔韌的多醣體和水分所組成,可以如緩衝脊柱的受力及衝擊。

二、    椎間盤突出症:
   椎間盤的纖維環於成年後因磨損、退化及含水量的遞減、外力的撞擊等逐漸出現間隙,髓核的含水量由超過80%而漸漸的減少,彈性及緩衝的能力也遞減,當脊柱因不斷的重複受力,尤其是彎腰搬運重物、長時間彎腰工作,或因瞬間扭腰、突發的受力過重,或車禍外傷等原因,髓核經由纖維環的裂隙而向外突出即形成椎間盤突出。
      突出的部位常見於椎間盤的後側方或後方,後側方的突出將直接壓擠到構成坐骨神經根,90%以上的腰間盤突出發生於下面兩節(4-5腰椎間及第5-1薦椎間) ,造成腰痛、腿麻、下肢疼痛、甚至不良於行的椎間盤突出症狀。腰椎間盤突出症造成坐骨神經痛是一個可以去除的疾病,但卻常因醫師的無暇解釋,或是患者的誤解,被廣泛的以「骨刺」通稱帶過,而未進一步的去解決病因。患者常服用止痛藥,或各樣偏方而終至延誤治療良機。
    少數嚴重腰椎間盤突出時可造成脊椎管、脊髓腔內狹窄及多數神經壓迫,將可能出現「馬尾症候群」--此時會有大、小便失禁或滯留、肛門周圍麻木、下肢無力等症狀、有時連緊急手術都無法挽回已造成的永久性的神經損傷,再多的治療也回天乏術了。

三、    退化
   人靠脊椎直立,也靠脊椎的支撐移動或變換姿勢;脊椎,尤其是頸椎、腰椎,就像髖、膝、踝等關節,都是身體的負重關節,這些負重關節,無可倖免地都會隨著年齡而耗用磨損,走上退化的宿命。脊椎從頸部到骨盤有24節,節節上下穩穩相連。椎間盤的繼續退化,再加上椎體的相互磨損、骨刺的生成、椎間韌帶的鬆弛、鄰近肌腱軟組織的緊繃、神經根的壓迫….. ,匯總就構成了脊椎的退化性關節炎。椎間盤的退化因此常被視為是整個脊椎退化的先驅,就像推倒了第一張骨牌,也像是一葉落而知秋,重要性倍受重視。

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慢性鼻炎的病因、症狀

    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症,包括慢性單純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兩種。前者為可逆性病變,多由於急性鼻炎屢次發作或治療不徹底,鄰近病灶長期刺激鼻黏膜,鼻中隔偏曲影響鼻腔通氣所致。臨床表現為鼻塞多呈間歇性或交替性,鼻涕增多,呈稠厚半透明黏液狀,間或伴有少許膿液,雙側下鼻甲腫脹,表面光滑濕潤,呈暗紅色,觸之柔軟,富有彈性,對血管收縮劑反應良好。後者鼻塞呈雙惻持續性,分泌物不多但較稠厚,嗅覺顯著減退,鼻黏膜可呈淡紅或暗紅色,表面呈結節狀或桑椹狀,對血管收縮劑反應較差,觸之有硬實感,不凹陷,或呈凹陷後不易立即復原。

    慢性鼻炎屬中醫鼻窒範疇。本病主要因傷風鼻塞後餘邪不清,內舍於肺,肺虛及脾,濕濁滯留鼻竅,日久脈絡氣血瘀滯,則鼻甲腫大,鼻竅窒塞不通。本病為虛實夾雜之證,治療上宜攻補兼施。

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

《黃帝內經》中指出的養生學主要包括什麼內容?

    中醫養生學,指的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中醫特色來研究人類生命規律,闡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的一門學問。
    中醫養生學主要包括順應自然、調攝精神、保養正氣這三方面的內容,其中,順應自然,就是指順從四時氣候的變化,適應周圍外界環境,使人體與自然環境協調的養生原則。
    調攝精神、舒暢情志也是養生學的重要內容。人的各種精神情志活動與人體的生理活動、病理變化有密切的聯係、中醫稱這種聯係為“形神合一”。其中,“形”指人體外部形態;“神”指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以及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神是不能離開形體而獨立存在的。因此,形體強壯的人,一般都精神飽滿。
    保養正氣是中醫養生的核心內容。中醫認為,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只有正氣健旺,人體各臟腑之間,人體與自然環境之間,才能維持著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相對的陰陽平衡。保養正氣的基本方法有兩種,一方面運用氣功、導引、體育鍛鍊以及琴棋書;畫等調攝精神;另一方面是通過飲食起居、生活習慣、醫療保健來保精益氣,使人體“陽平陰秘” ,健康長壽。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絳雪園古方選注》的作者及內容簡介

    《絳雪園古方選注》為清代王子接所著,其門人葉桂(天士)、吳蒙(正公)等校定。 《絳雪園古方選注》分三卷,上卷註釋仲景之方,分為和、寒、溫、汗、吐、下六劑;中、下二卷闡明內科、女科、外科、幼科、眼科及各科之方。 本書是論述方劑配伍意義的專著,作者精選古方三百餘首,為之“顯微闡幽,申明其方之中矩,法之中矩”。 對於其中君臣佐使之義,銖兩之宜,加減之道,均有獨到的見解。 可供學習方劑學及中醫教學研究工作者、中西醫師參考。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蛇莓的功效

           蛇   莓 Duchesnea indica(Andr.)Focke


      科   名─薔薇科(Rosaceae)

      別   名─台灣蛇梅、蛇波仔、蛇婆、蛇泡草、地莓、龍吐珠、三爪龍、地楊
    
                     梅、野楊梅、蛇蛋果、雞冠果、小草莓

      繁殖方式─種子、分株、走莖繁殖

      利用部位─全草

      性   味─味甘、酸;性涼,有小毒。

      功   效─全草具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收斂止血、涼血、殺蟲之功效。

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

《黃帝內經》對胸痹心痛病因病機的認識

     胸痹心痛是臨床最常見的痛證之一,是指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臥為主證的一種疾病,輕者僅感胸悶如窒,呼吸欠暢,重者則有胸痛,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冠心病心絞痛等。
   《黃帝內經》論胸痛,首先指出其病在心,如《黃帝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云:“心病者,胸中痛,肋支滿,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肋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所論為典型冠心病心絞痛。《黃帝內經》不僅指出其病位在心,而且還提出胸痛病機有虛有實。至於何以發生胸痛?《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云:“脈者,血之府也……澀者心痛“,認為血脈之行澀是發病基礎。血脈所以行澀?有虛有實,其中寒邪最為多見。《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所謂“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則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就強調了寒邪致疼痛陣發的病機。與現代醫學所謂寒氣導致冠脈痙攣、心肌缺血進而引起心絞痛的病機認識完全一致。同時,《黃帝內經》還指出腎虛、水氣胃病、氣滯等也常是胸痛的病因。這也是符合臨床實際的。

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人的血型及血液的作用

       血液由心臟的左心室送出,由右心房回到心臟,此一循環稱為體循環                (大循環)。另外一種血液循環存在心臟與肺之間,稱為肺循環(小循                        環)。體循環能將血液送達身體各個器官。
   血液循環與血流分配:安靜時(5.5公升/)、運動時(25公升/)。腦:佔13~15%(安靜時)3~4%(運動時);心臟:4~5%(安靜時)4~5%(運動時);肝臟消化道:20~25%(安靜時)3~5%(運動時);腎臟:20%(安靜時)2~4%(運動時);肌肉:15~20%(安靜時),皮膚:3~6%(安靜時),肌肉、皮膚:80~85%(運動時);骨骼其他:10~15%(安靜時) 1~2%(運動時)
   將石蕊試紙放在酸性液體中會變紅,鹼性液體會變藍。血液是弱鹼性,石蕊試紙呈現藍色,其PH7.35~7.45PH為中性,以下為酸性,以上為鹼性。
   食用鹼性食物有益身體,食用肉類等酸性食物會對身體不好,要多吃蔬菜水果,其實不正確。食用酸性食物或鹼性食物,不會輕易改善血液的PH值。血液有許多內臟中的各種物質,因此才能維持PH7.35~7.45之間。某些疾病肇因於血液變酸的傾向,不過酸性食物並不會導致血液的酸性化。
   血液循環時肺臟中的二氧化碳,加上腎臟排出的酸性鹼性物質,經由血液本身的物理作用,使其維持在PH7.35~7.45之間。
   二十世紀初,奧地利醫生卡爾、蘭德、施泰納研究血液凝血反應,證實人類的血液有四種類型(OABAB) ,血型分類有上百種,以ABO血型最廣為人知。
   血型比例因人種而異,調查資料顯示,血型比例最高的分別為法國人O(43%)、德國人A(43%)、美國人(白人) O(41%)、英國人O(46%)。中國人A28%O41%B 24%AB7%
   \血型是根據紅血球中所含的抗原(凝集原) ,以及血漿中抗體(凝集素)所產生的凝集反應來區分。將二種類型的血液混合,紅血球就會產生凝集作用,也就是會凝結在一起。凝集現象的發生,是由於其中一方血液紅血球中的凝集原,與另一方血漿中所含的凝集素產生反應所致。凝集原分為AB二種,而凝集素也分為二種,一種是針對A凝集原反應的抗A(α) ,以及針對B凝集原反應的抗B(β)。血液中不會同時擁有A、抗A,或BB,所以不會發生自體血液凝結的狀況。血型共分為具有A凝集原的A(凝集素β、抗B) B凝集原B(凝集素α、抗B) ,二者兼具AB(凝集素、無) ,及兩者皆無的O(凝集素抗A、抗B)
   血液的作用之一,是將氧氣運行全身,而擔負此任務的是紅血球中稱為血紅素的色素蛋白質。

2019年12月7日 星期六

如何預防三酸甘油酯異常

    三酸甘油酯即是中性脂肪,是血脂肪的成分之一,扮演著貯存與輸送的角色,大部分存在於乳糜微粒及極低密度知蛋白內。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都是造成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現代人吃的好更必須要小心防範。

一、    三酸甘油酯的正常值
   20~25120mg/dL
   26~29140mg/dL
   30~39150mg/dL
   40~49160mg/dL
   50歲以上190mg/dL

二、三酸甘油酯異常的疾病診斷
1.高三酸甘油酯血症、家族性高三酸甘油酯、腎病症候群、肝病、膽道阻塞、甲狀腺機能低下、糖尿病、心肌梗塞、動脈硬化等。
2.低三酸甘油酯血症、營養不良。

  誘發三酸甘油酯值上升原因是由三酸甘油酯異常的誘因,除了疾病所引發的情況外,遺傳、飲食、服藥也有影響:
1.     家族遺傳:家族成員普遍有三酸甘油酯偏高的情形,易有偏高的傾向。
2.     飲食習慣:愛吃高脂肪、高熱量食物,而且經常飲酒的人,通常屬肥胖體型,其血中三酸甘油酯數值比一般人高。
3.     使用藥物:如口服避孕藥、副皮質荷爾蒙等。
4.     飲酒過量和糖尿病患者其三酸甘油酯值很高。

、三酸甘油酯檢查注意事項;
    1.抽血檢查前須禁食12~14小時,最好在早晨空腹時,接受抽血檢查較理想。
    2.檢查前患者必須注意,避免服用避孕藥、甲狀腺曜藥物等,可能降低三酸甘油酯的藥物。
    3.檢驗前一天避免大吃大喝,且不可飲酒。
    4. 檢驗前十分鐘,最好靜坐並放鬆心情。
    5.維持理想體重,預防三酸甘油酯偏高;尤其是檢查前一個月,宜注意不讓體重過度變化,才不會影響檢查結果。

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鼻癤與鼻出血的病因及症狀

    鼻癤是指鼻部皮脂腺或毛囊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多由挖鼻、拔鼻毛等損傷局部皮膚黏膜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所致。初起僅見前鼻孔或鼻尖部有局限性脹痛、灼熱感,可伴有低熱和全身不適,繼則患處紅腫,跳痛明顯,鼻前庭內出現點狀隆起,癤腫成熟後,頂部出現黃色膿點,一般一周後自行穿破膿出而癒。若處理不及時或不當可併發上唇及頰部蜂窩組織炎或海綿竇栓塞等。
    鼻癤中醫稱之為鼻疔。本病多因挖鼻、拔鼻毛損傷肌膚,感受邪毒而生,亦有因邪熱鬱火燻蒸鼻竅而成。本病屬實證,治以疏風清熱、解毒消腫等方藥,或配合外治法,多可奏效。

    鼻出血是臨床常見症狀。可由全身疾病如高熱、高血壓、血液病等引起,也可由局部因素如鼻外傷、畸形、鼻內炎症、腫瘤等所引起。一般多發生於鼻中隔前下方,單側性為可見。若出血不多,常自行停止,大量出血者,可導致休克。
    鼻出血即中醫所謂鼻衂,鼻出血嚴重者稱之為鼻洪或腦衂。鼻衂病因殊多,除婦女倒經,治宜理血調經外,又有火邪灼傷鼻絡及臟腑虛損等等。火有虛、實之分,實火()者,有風熱、胃火、肝火等;虛火者多為陰虛火旺所致。至於臟腑虛損,多見脾虛不能統血和肝腎陰虛之證。由於鼻衂屬急症,因此在治療時應以止血為先,即所謂「急則治其標」,而後辨其虛實調治。

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湯液醪醴在不同時期應如何應用?

     在不同時期,湯液醪醴的應用是有所區別,這種區別具體如下;

1.     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這是因為上古聖人注重養生之道,善於適應自然環境,調控精神、嗜欲,身心健康而無病,所以,“為而弗服也”。

2.     中古之世,道德稍衰,服之萬全。中古時期,由於人們不太注重養生之道,使身體素質稍差,故“邪氣時至” ,但仍可“服之萬全”。

3.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砭石針艾治其外也”。當今之世,人們違逆養生法則,而致疾病叢生,病至如此程度,則非湯液醪醴之所能及也,而必配以藥物,針刺艾灸法綜合治療,才能恢復健康。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傷寒論翼》一書作者及內容簡介

    柯琴,清代著名醫學家。 字韻伯,號似峰。 浙江慈溪人。 博學多聞,能詩,善古文辭。 棄舉子業,矢志醫學。 後遷居虞山(江蘇常熟西北),初未以醫鳴,當時亦少有人知。 然所著醫書及整理註釋之典籍,在其身後流傳甚廣。 曾編校《內經合璧》(1666年),未見刊行。 傷寒為世所重,故將仲景《傷寒論》予以校正、注疏,撰成《傷寒論注》六卷(1669年)。 並以證為主,分篇匯論,摯其大綱,詳其細目;證因類聚,方隨證附;辨明異說,發揮隱旨。 又作兩卷(1674年),謂:“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傷寒雜病,治無二理,咸歸六經之節制。六經各有傷寒,非傷寒中獨有六經。”對歷代傷寒注家之得失,詳加評述。 反對許叔微“三方鼎立”、方中行“三綱鼎立”、盧子由“六經配六義”諸說。 又有《傷寒附翼》兩卷,前有葉天士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序,贊其所注論“透徹詳明”,精而不亂(後世或疑此序為偽託者)。 以上三書合刊時總稱《傷寒來蘇集》。 該書說理明晰,條理清楚,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卷上列全論大法、六經正義、合併啟微、風寒辨惑、溫暑指歸、痙濕異同、平脈準繩等七篇;卷下列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病解及製方大法等七篇。 認為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不獨為傷寒一科。 強調六經分證皆兼傷寒雜病,傷寒之中最多雜病,內外夾雜,虛實互呈,對臨證治療頗多啟發。 又認為仲景之六經是“經界之經,而非經絡之經”。 提出六經為六區地面之說,以六經喻同列國,“腰以上為三陽地面”,“腰以下為三陰地面”,再細分,如“內由心胸,外自巔頂,前至額顱,後至肩背,下及於足,內合膀胱,是太陽地面”,其餘五經均作分區描述。 柯氏將六經認作全身的六個分部,分別把有關的髒腑、肌表、經絡、組織、苗竅有機地聯繫在一起,而不局限於經絡。 並明確指出“經絡之經,是六經道路,非六經地面”。 至於侵犯六經之邪,認為有正邪、客邪之別,客邪多從三陽由外而入,正邪多由三陰自內以生。 若明六經地形,則能握疾病之樞機,操治病之規則。 六經地區之說對六經實質的研究頗有意義。 柯氏對仲景脈法,亦有獨到見解,認為仲景立法只有脈之體用上推求,不在脈之名目上分疏,如以陰陽為體,則浮、大、動、滑、數為陽之用,沉、澀、弱、弦、遲為陰之用,對掌握仲景脈法有參考價值。 還綱領性地敘述六經分證的辨證論治,主張掌握仲景活方活法,不拘病之命名,推求證之切當。 針對錶裡、寒熱、虛實諸證,認為仲景處方參考“七方”“十劑”之製,隨證而設。 指出仲景立方精而不雜,總以六方為主,其他諸方從而加減,其歸納甚為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番杏的功效

                 番   杏 Tetragonia tetragonoides(pall.) Kuntz-


      科   名─番杏科(Aizoaceae)

      別   名─毛菠菜、法國菠菜、紐西蘭菠菜、洋菠菜、濱萵苣、白番莧、白番杏、白
    
                     紅菜、蔓菜

      繁殖方式─種子

      利用部位─全草

      性   味─味甘、微辛;性平。

      功   效─具袪風清熱、解毒消腫、生津止渴、利尿、抗腫瘤,解蛇毒的功效。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黃帝內經》論心悸治療及其對中醫現代臨床的啟示

    從《黃帝內經》有關心悸論述來看,心悸證候有虛有實,虛者可見氣虛,陽虛,甚至表現為陽氣暴脫;病性有寒有熱,寒者脈多遲緩,熱者脈多數疾;病情有輕有重,或持續存在,或呈陣發,時時心悸者,多病重,多氣虛、氣衰,或心脈瘀阻,陣發心悸,每以驚恐等為誘因,多輕症,可虛可實,總屬於神思問病,常伴見心煩、失眠、健忘等神經衰弱症狀。所以,心悸的治療原則也當先分虛實寒熱,補虛,包括益氣、益氣溫陽治法,兼陰虛者養陰,兼血虛者養血;而對於實證心悸,有內熱者清熱,血脈瘀阻者活血通脈,陽虛挾飲者,更當通陽化飲。心悸由於臟腑氣血陰陽虧損、心神失養所致者,治當補益氣血,調理陰陽,使氣血通暢,陰平陽秘。並可隨方加入寧神定悸之品。

    具體而言之,心氣虛者,心悸,勞累加重,氣短胸悶,乏力體倦,舌淡,脈弱或緩者,治法當益氣養心定悸,方劑可用升陷湯加太子參、沙參、丹參、棗仁、柏子仁等。氣虛兼血虛者,臨床可表現為心悸氣短,頭暈目眩,面色無華,倦怠乏力,納呆食少,腹脹便溏,少寐多夢,健忘,舌質淡紅,脈象細弱,治法當益氣補血,養心安神,方劑者可用歸脾湯加減。屬於神經衰弱,時時驚悸,善驚易恐,坐臥不安,少寐多夢而易清醒,食少納呆,惡聞聲響,舌苔薄白或正常,脈象動數,治法當定驚養心寧神,方藥可用安神定志丸加龍齒、虎珀、磁石、朱砂()。心陽不足,臨床可表現為心悸不安,胸悶氣短,動則尤甚,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質淡白,脈象沉細,或沉而緩者,可見於緩慢型心律失常,治法當益氣溫陽、安神定悸,方藥可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味。四肢畏寒,脈沉遲者,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黃耆、仙靈脾、丹參等,溫陽益氣復脈。兼水飲凌心者,臨床可表現為心悸眩暈,胸脘痞滿,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渴不欲飲,惡心吐涎,舌苔白滑,脈象弦滑,可見於多種心力衰竭等,治法當振奮心陽,化氣行水,方藥可用苓桂朮甘湯合升陷湯加丹參、炒葶藶子、桑白皮、石韋、車前子等。心血瘀阻者,臨床可表現為心悸不安,胸悶不舒,心痛時作,或見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代,可見於冠心病心律失常,治法當活血化瘀、理氣通絡,方藥可用桃仁紅花煎合半夏厚朴湯加香附、陳皮、香櫞、佛手、甘松等,心胃同治,氣血同治。而快速型心律失常,更多心火擾動或痰熱擾心者,前者臨床可表現為心悸不寧,心煩少寐,頭暈目眩,手足心熱,口乾,盜汗,思慮勞倦,則症狀加重,伴有耳鳴腰酸,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象細數,治法當滋陰清火,清心安神,方藥可用天王補心丹或朱砂安神丸,氣陰兩虛,氣短乏力、脈細弱者,治法當益氣養陰,方劑可用生脈散合五參湯,藥物如黃連、苦參、黃柏、功勞葉等,是治療快速型心律失常之效藥。痰熱擾心,臨床表現為胸悶心悸,心煩失眠,頭暈多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者,治法當清熱化痰、寧心定悸,治療可用十味溫膽湯加減。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人類心臟血液循環問題

       心臟跳動次數,在安靜時每分鐘為70次上下,而心臟藉由每次跳動所壓縮出的血液量80毫升,一分鐘跳動70(一分鐘80870+5600毫升),一天約8000公升,一年3000噸。心臟細胞一形成不久就停止分裂,持續不停的工作。
   人類從受精後到二個月大為止,稱為胚胎(之後稱為胎兒)。受精後第5週胚胎尚未成人形,但第7週,一些重要器官、骨骼開始形成。心臟成形最早,在受精後第18~19天,已略見雛形。是因為胚胎要攝取營養、排泄廢物,早早就需要循環系統(心臟血管)的協助,受精後第18~19天,胚胎的身體左右出現像皺褶一般聚集的現象,即是心臟的原形。接著倆個皺褶會往中央移動,融合為一個筒狀物,然後開始鼓動。第三週結束時,血液循環已經展開,從一個筒狀的心臟開始,之後經過曲折揉捏,內部形成了分隔的瓣膜,受精後第八週,擁有二個心房與二個心室的心臟。
   成人心臟約重250~300公克,男性比女性重20~30公克,體內血液總量與體重的比率為8%,約13分之1。體重60公斤,血液約4.8公升
   心臟長4cm、寬10cm、厚8cm,血液1分鐘輸送5.6公升,即1分鐘可以流遍全身,若激烈運動,一分鐘可以跑遍全身好幾次。
   心臟分為左右兩邊,共有四個空間。右側接受全身回流的血液,運送到肺部,之後再由左側接收肺部送回的血液,送到身體各處。將血液送到全身的強大壓力來自於左心室的心肌,約有右心室心肌的三倍厚。
   血液由心臟通過動脈送出,再經由靜脈回到心臟與心臟直接連接的大動脈,會逐漸分枝變細,成為小動脈和微血管。而動脈與靜脈之間,就是靠微血管來連結。血液由微血管往小靜脈、大靜脈流動,最後回到心臟。血管總重量為體重的3%,將全身血管接連起來,長達9~10萬公里(地球一周約4萬公里)
   血液是由心臟強力搏動後送出,因此靠近心臟的大動脈血流速度最快,高達每秒50公分。而血液流速愈往微血管愈慢,小動脈每秒30公分,微血管每秒0.5~1釐米。靜脈流速較為和緩,小靜脈每秒7~840
◎動脈與靜脈都只是血液的通道,血液是經由微血管,才開始與身體組織進行物質的交換。藉由微血管的薄壁,血液與血血管周邊的組織有了接觸,能將血液中的營養物質及氧氣送達組織,並將二氧化碳及代謝的廢物由組織內帶往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