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3日 星期日

《黃帝內經》對於喘證病因、病機的論述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氣膹鬱,皆屬於肺……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黃帝內經.靈樞.五閱五使》也說:“故肺病者,喘息鼻張。”明確指出喘證病位在肺,併指出了喘以呼吸急促、鼻扇為特點。《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曰:“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實際上明確了肺系喘證和腎病喘證的不同表現。《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提到:“肺藏氣,氣捨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則進一步說明喘證病位在肺,證候有虛實之分。《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云:“夫不得臥,臥而喘者,是水氣之克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主要是論水氣病所致的喘證,同時強調了腎在喘證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黃帝內經.靈樞.經脈》云:“肺手太陰之脈……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再一次指出肺腎經脈皆相關於喘。而《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篇》指出:“陽明厥則喘而倇,倇則惡人” ,認為胃腸病變也可見喘,即《傷寒論》大承氣湯證氣喘之類。至於《黃帝內經.素問.痹論》所謂“淫氣喘息,痹聚在肺……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 ,則是痹證繼發肺間質纖維化、風濕性心臟病心衰的表現。另外,《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還有“有所恐墜,喘出於肝”的說法,《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也有“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脇下,令人喘逆”的記載,提示喘證與肝也有關係。
    總之,喘證病位主要在於肺,與腎關係密切。還涉及於肝、心、胃腸等臟腑。臨床觀察發現:脾虛津液不化,痰濕犯肺,或脾虛不能養肺,肺氣虛,也可以導致喘證發生,或使其病歸纏綿。一般來說,肺之喘多實,腎之喘多虛,喘證發生不拘於肺,但病機又總不離乎肺。另外,《黃帝內經.素問.刺禁論篇》還指出:“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首先記載了針刺誤操作傷肺導致氣胸的表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