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0日 星期三

鎖骨及橈骨骨折原因、症狀與治療原則

    鎖骨骨折多見於兒童及青壯年。傷後局部有較明顯的腫脹、疼痛和壓痛,鎖骨部畸形。檢查可摸到移位的骨折段端。患者常有特殊的異常姿勢,如患肩下沉,並向前、內傾斜;常用健側手掌支撐患肢肘部,以減輕因上肢的重量牽拉所引起的疼痛。必要時應作X光攝影檢查。

    鎖骨骨折多由間接暴力引起,好發於鎖骨中1/3處。成人多為短斜行骨折,兒童多為青枝骨折(因兒童骨皮質較軟韌,不易完全斷裂,與青嫩的樹枝被折時的情況相似)。若直接暴力則引起粉碎性骨折,但臨床上較為少見。中醫將骨折分為3期,初期局部筋骨脈絡損傷,血離經脈,瘀積不散,氣血凝滯,筋絡受阻,治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中期腫脹逐漸消退、疼痛明顯減輕,但瘀腫雖消而未盡,骨尚未連接,治宜接骨續筋為主。後期骨折雖已連接,但筋骨未堅,治宜壯筋骨、養氣血、補肝腎為主。


    橈骨骨折易發生於橈骨下端,以「科雷氏」骨折為多見。傷後腕部腫脹、疼痛、功能障礙和畸形。骨折後因遠側段移向背側,從側面觀呈典型的「餐叉樣」畸形;又因遠側端向橈側移位,從掌面觀,可見腕部寬度增加和手移向橈側,呈「槍刺狀」畸形。檢查時應注意手指肌腱的功能活動和神經損傷情況。X光攝影可明確診斷。

    橈骨下端骨折多為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手掌撐地而發生骨折。根據受傷姿勢和移位情況,橈骨下端骨折分為伸直型和屈曲型兩種。若跌倒時,腕關節呈背伸位,即造成伸直型骨折,又稱「科雷氏」骨折,骨折遠端向背側和橈側移位,常合併下尺、橈關節脫位和尺骨莖突撕脫骨折。若跌倒時,腕關節呈掌屈位,即造成屈曲型骨折,又稱「史密斯」骨折,骨折遠端向橈側和掌側移位,此類骨折較少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