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云:“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二陰為少陰心腎圍病,一陽為少陽,少陽氣鬱,克伐脾胃
,津液不得輸布,聚而為痰,氣滯痰阻,則可致血行失暢,胸陽不運,心脈痹阻,不通則痛,故可發為胸痹。所以臨床可表現為胸痛,胸脇脹滿,噯氣,抑鬱,善太息,舌苔有沫,脈弦,治療當行氣解鬱,方劑可用大七氣散、四逆散等。如患者表現為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葚,時或心悸不寧,舌質紫暗,脈弦,或脈象沉澀,治法則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方藥可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時方妙用》有丹參飲,藥用丹參、檀香、砂仁,實際上也體現了心胃同治、氣血同治的思想。
(四)關於腎虛與胸痹心痛的關係及其對臨床得啟示
《黃帝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云:“腎病者,虛則胸中痛” ,明確指出腎虛可能是胸痛的病因之一。《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云:“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脇支滿”,則明確指出足少陽之絡受邪,也是胸痹心痛的重要原因。這種情況可見於中、老年之人,年過半百,腎氣漸衰,如腎陽虛衰,不能鼓舞五臟之陽,致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腎陰虧虛,不能滋養五臟之陰,引起心陰內耗。心陰虧虛,心陽不振,使氣血運行失暢,則可致胸痹。臨床觀察發現:心腎陰虛者,可表現為胸悶且痛,心悸盜汗,心煩不寐,腰膝酸軟,耳鳴,頭暈,舌紅或有紫斑,脈細帶數或見細澀,治法當滋陰益腎,養心安神,方耀可用左歸飲加沙參、麥冬、丹參、桃仁、紅花、赤芍、五味子等。陰虛氣也虛,氣陰兩虛者,臨床可表現為氣短乏力、胸悶心痛,努力呼吸似喘,脈短或細弱者;治療當益氣養陰,方藥可用升陷湯合生脈散加加丹參、抧壳、山茱萸、生龍牡等。心腎陽虛者,臨床則可表現為胸悶氣短,甚則胸痛徹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酸,乏力,面色蒼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脈沉細或沉微欲絕;治法當益氣溫陽,活血通絡,方藥可用參附湯合右歸飲加減。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伊永祿教授常用制川烏、草烏、附子、乾薑、桃仁、紅花、丹參、當歸、知母、黃柏、青蒿、棗仁、柏子仁、甘草、龍骨、牡蠣等,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即心腎同治之意。臨床屢取佳效,從未發現有引起心律失常者。而《黃帝內經.素問.脈解篇》所說“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可見於冠心病或兼心功能不全,陽虛水停,或飲邪上
痹胸陽,氣血痹阻。治療方面,劉渡舟 教授主張通陽化飲開痹,方劑
可用苓桂茜紅湯、真武湯加丹參、桃仁、紅花、車前子、炒葶藶子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