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7日 星期五

《黃帝內經》論陰陽出入失常導致失眠、多眠及其對中醫現代臨床的啟示

     《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云: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提示營衛運行正常,衛氣正常入於陰,則睡眠正常,衛氣不能正常入於陰,則睡眠不能。又說;“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蹻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提示營衛運行正常,衛氣正常入於陽,則可保持清醒,衛氣不能正常行於陽,則嗜睡多眠。衛氣何以不能正常入於陰行於陽?《黃帝內經》認為與衛氣不和有關。清代名醫張聿清認為:胃居中焦,為營衛出入的道路,是水火升降的通道,胃氣因食積、痰濕、痰火阻隔,營衛出入失其常,水火升降失其度,則可致失眠、多寐等。《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云:“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黃帝內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同時,《黃帝內經》還提出了半夏秫米湯名方,是一種和胃安眠的思路。臨床體會,患者臨床表現為不寐頭重,痰多胸悶,惡食噯氣,吞酸惡心,心煩口苦,目眩,苔膩而黃,脈滑數者,為痰熱內擾,治法當化痰清熱,和中安神,方劑可用溫膽湯加黃連、山梔主之。而挾食滯,噯腐吞酸,舌苔厚膩,脈滑者,則可用保和丸加雞血藤等。睡臥多夢,或嗜睡多眠,或頭暈心悸,舌苔白膩,脈滑者,治法當化痰醒脾,方藥可用二陳湯加石菖蒲、鬱金、佩蘭、何首烏、荷葉等。《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云:“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於陰也久,其氣不清,則欲瞑,故多臥矣” ,提出了“腸胃大而皮膚濕”導致嗜睡的病機,多見於肥胖之人,脾胃陽氣不足,濕邪內生,所以治療當健脾通陽化濕,方劑可用六君子湯加石菖蒲、佩蘭等,甚至可加用炙麻黃,以通陽醒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