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9日 星期三

復發性口瘡的症狀、病因及病人的飲食宜忌

    復發性口瘡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常見的口腔黏膜疾病。其臨床特徵為在口腔黏膜上反覆發出表淺的圓形或橢圓形小潰瘍,多發或單發於唇、舌、頰、顎等處,伴有劇烈疼痛。一般初期先發出如粟粒大小的水疱或小紅點,伴灼痛不適感,破潰後形成直徑2~3毫米的表淺潰瘍,邊緣整齊,潰瘍上覆有黃白色假膜,周圍呈充血狀紅暈,7~10日可自癒。癒合後可反覆發作,難以去根。

   復發性口瘡中醫屬口疳、口糜、口瘡範疇。中醫理論認為:「諸痛瘍瘡、皆屬於心」。本病外因為風火燥熱邪毒入侵,內與七情內傷、過食辛辣、心脾積熱有關。一般多係內外合邪,邪熱上燻,發於口舌而致。臨床常見陰虛火旺、脾胃實熱、肺胃熱壅、脾虛濕困四型。治以滋陰降火、清熱涼血、清胃肅肺、健脾利濕等法為主。

    根據本病的病因病機和症狀,飲食忌口是防治的關鍵之一。本病主要屬於火,所以首先要忌食熱性食物,凡一切容易化熱化火,濕熱易積的飲食均屬忌口範圍。常忌的有辛辣、酒、油膩滋黏之品,如薑、蔥、蒜、辣椒、茴香、韭菜、酒、咖啡、可可、紅茶、雞肉、羊肉、狗肉、豬蹄膀及油煎、燻烤的肥甘美味之品。因辛辣類食物易生痰動火,耗散氣血,故無論虛火、實火者均應忌口;厚味甘美之物,易生濕熱。
又因患者多有消化不良和口腔潰瘍進食不便,所以,凡粗硬類、酸、熱、甜、海腥類和不易消化的飲食,也應該忌食。否則,口腔潰破加重,脾胃功能減退,以致濕熱蘊積於胃腸,鬱而化火,火熱上衝,灼傷黏膜,使病情反覆發作而加重。同時,濕熱滯留也易導致便秘,火熱不得下行,邪毒無外出之路,則火邪更盛。因此,在忌食的同時,還要鼓勵患者經常進食清淡、清火解毒、易於消化的食物,如新鮮水果、蔬菜、綠豆湯、蜂蜜、麻油、百合、鮮藕節、橄欖、蓮心等。


















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飲食有節”指什麼?為什麼說“飲食有節”是“盡終其天年”的關鍵?及日常飲食應當如何搭配?

 ◎所謂飲食應有節,就是指飲食應有節制。一般來說,飲食是人體從自然界攝取的營養物質,它是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非致病因素。但《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卻把“飲食有節”作為一條很重要的養生原則,這又是為什麼呢?這是由於很多人不懂得養生之道,隨心所欲,總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什麼好吃就吃什麼,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結果,往往造成飲食失宜,損傷脾胃,導致多種疾病。

 ◎天年;天賦的壽命,亦即自然壽命;盡其天年,即人能活到自然壽命的最大限數,古人認為人的自然壽命是120歲。
    如果飲食無節,飲食不定時定量,或過飲過飽,就能引起疾病,損害健康。《東谷贅言》,則反復強調多食之害,書中說;“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數,二者小便數,三者擾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養,五者多患食不消化。”可見,飲食不節,不僅可損臟腑,諸病叢生,而且會折壽損命。反之,如果飲食有節,則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由佌可見,飲食不節是早衰的一條重要原因,飲食有節,則是盡終其天年的關鍵。因而,如果想長壽,必須節制飲食。
     
◎由於各種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不同,所以,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合理搭配,主食與副食全面搭配,才能使人體得到不同的營養素,滿足各種生理功能的不同需求。
    如何合理搭配呢?當然是要注意營養得平衡。換句話說,就是要注意日常飲食的合理搭配,做到既要吃得好,又要吃得雜,要做到各種食物兼收併蓄,也就是要做到雜食。
    此外,還要注意營養的“全”,注意營養素與營養素之間有平衡關係。比如蛋白質、脂肪、糖類三大營養素所提供的熱量,一般認為以分別占總熱量的10%-15%20%-25%60%-70%為合理。
總之,日常飲食,不能單調,否則,那就很難保證營養的平衡。

    

2020年4月23日 星期四

《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成書年代及沿革

     證類本草》,全稱《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是宋代的一部重要的醫書。北宋元豐五年至六年間(1082-1083年),唐慎微據《嘉祐補注本草》和《本草圖經》兩書,再參考其他248部醫書總其成為《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元符元年至大觀二年間(1098-1108年)定稿,由艾晟校補發行,名為《經史證類大觀本草》,簡稱《大觀本草》;政和六年(1116年)由曹孝忠重新校訂發行,名為《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簡稱《政和本草》;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校訂為《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 急本草》,簡稱《紹興本草》。
《證類本草》共32卷,60萬字,共列載了1558種藥物,包括476種新增藥物。此書又開創了方藥對照的新形式,收集了不少方劑,對古代的臨床用藥很有幫助。
此書在12世紀傳入日本,14世紀傳入朝鮮。

2020年4月20日 星期一

竹葉菜的功效

      竹   葉   菜 Commelina benehalensis L.

      
      科   名─鴨跖草科(Commelinaceae)

      別   名─圓葉鴨跖草、圓葉跖草、竹仔菜、馬耳菜、飯包草、火炭頭。

      繁殖方式─種子、壓條、扦插、分株

      利用部位─全草

      性   味─味苦;性寒。

      功   效─具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

     ◎本草綱目記載

        寒熱瘴瘧,痰飲疔腫,肉症澀滯,小兒丹毒,發熱狂癇,大腹痞滿,身面氣腫,熱
   
        痢,蛇犬咬傷、廱疽等毒。下水氣濕痺,利小便。消喉痺(時珍)。小便不通,下痢
   
        赤白。

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黃帝內經》論情志為病與疏肝、調脾治法

    《黃帝內經》論情志為病,內容很多,治療強調“轉情異性” ,即今人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之意。《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云:“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 ,心有所慕,則情無所鍾,坦然而臥,而情緒緊張、精神過於集中,則常是失眠的重要原因。《黃帝內經.素問.病能論》云:“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臟有所傷,及情有所倚則臥不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指出情有所倚,臟有所傷,則精神無所寄,所以,可致失眠。臨床觀察發現:思慮勞心太過,也常傷及心脾,心傷則陰血暗耗,神不守舍;脾傷則食少納呆,生化之源不足,營血虧虛,不能上奉於心,以致心神不安,可導致失眠。或由情志不遂,肝氣鬱結,肝鬱化火,邪火擾動心神,神不安也可導致不寐。臨床表現為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四肢倦怠,神疲,飲食無味,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弱,治法當補養心脾,以氣生血;方藥可用歸脾湯主之。若兼心膽氣虛,不寐多夢,易於驚醒,膽怯心悸,遇事善驚,伴有氣短倦怠,自汗,小便清長,舌淡,脈弦細者,可用安神定志丸主之。若血虛陽浮,虛煩不寐者,則可用酸棗仁湯加味。臨床表現為不寐多夢,甚至徹夜不眠,性情急躁易怒,伴有頭暈頭脹,不思飲食,口渴喜飲,目赤,耳鳴,口苦,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而數,多肝鬱化火,熱擾心神,治法當清解鬱熱、清心安神,方藥可用小柴胡湯加味,或用柴胡龍骨牡蠣湯加減。治療用藥的同時,應注意心理調理。

2020年4月14日 星期二

人體中小腸的功能和作用

      食物離開胃的出口(幽門)來到十二指腸、空腸、迴腸,此三部分稱為小               腸。食物送抵十二指腸,就會分泌胰島素與膽汁,這些都是鹼性的液                  體,能中和在胃中帶有強酸性的食物,胰島素還含有消化酵素,可以                 分解蛋白質、醣類、脂肪。膽汁沒有消化酵素,但是可以將食物中的                 脂肪變成易於溶於水的狀態。

   十二指腸名稱,來自於長度相當十二根橫排的手指。一根手指寬度約二公分,十二指約二十四公分,實際上十二指腸約三十公分左右。食物到十二指腸後,開始進入小腸的消化階段,蛋白質會成為氨基酸,醣類會變為葡萄糖,脂肪變為脂肪酸,然後在小腸開始吸收。

   十二指腸很難發生癌症,是因為食物滯留的時間過短,但十二指腸容易發生潰瘍(十二指腸潰瘍)

   小腸分為十二指腸、空腸、迴腸。小腸主要工作是消化食物,並吸收營養素。十二指腸後端稱為空腸,是因為解剖時發現此部位空空的,而迴腸是由於常常迴轉而得名

   從口腔到肛門的消化道中,小腸是最長的管道。活體小腸伸縮自如,約2~35~6

   小腸與大腸的一部分以腸間膜懸吊,藉此固定,因此不會搖晃。

   動物的小腸長度:牛36m、馬22m、羊21m、豬18m、狗4m、貓2m

◎小腸內側表面像長毛地毯般,有無數稱為絨毛的突起。每根絨毛都是獨立運作,當中有血液流通,都會吸收食物中的養分,再經由血液運送到全身。小腸內絨毛的數量約為3000萬個,用電子顯微鏡看絨毛表面,可以看看到無數的六角形,每個都是吸收養分的營養吸收細胞。一根絨毛約有5000個營養吸收細胞,每個細胞又密集長有2000根微絨毛,由表面吸收營養,小腸內部有無數的輪狀皺摺,還有絨毛(0.5~1.5mm,直徑約4cm)及微絨毛(1μm) ,小腸是直徑約4公分的筒狀管子,其表面積約200平方公尺

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產婦如何於產後輕鬆康復

    為什麼生產要坐月子?
         坐月子是中醫婦為產婦的健康把關,防止因為不懂而對產婦健康造成            無形傷害,產婦因懷孕時期供給胎兒營養及分娩後子宮強烈收縮、大           量出血所造成身體虧損,因此產後必須作一個正確而良好的照顧。

   坐月子可以改變體質嗎?
民間流傳「體質不好就再生一個小孩,好好的坐月子,就可以改變過來。」這樣的說法是完全不正確的,調整飲食、起居、生活習慣、加上中藥適當調理及運動方可有效徹底改變不良健康狀態,況且體質在還沒有調理好就還懷孕,對胎兒也是另一種傷害。

   產婦進補之季節限制?
四季由於溫度差異大,因此產婦的飲食必須有所調整,否則會有負作用發生,一般傳統的坐月子飲食、性質溫熱,適用於秋冬寒冷季節。春季及初夏時節,生薑和酒都可稍稍減量,盛夏之際最好不要用酒烹煮,常用調理要藥方必須請合格中藥人員依照產付體質來調配。

   產後常見毛病如何調理?
      坐月子期間身體虛弱,加上腹部和陰部有傷口、排惡露、泌乳等問題,必須有正確的食補和藥補,以及得宜的起居、照護方法。產婦常見的毛病有母乳不足、退奶、貧血、便秘、痔瘡、惡露不盡、產後口渴、產後掉髮、腰酸背痛、眼睛乾澀、乳腺炎、子宮炎、頭痛、失眠、感冒等。有發炎或上述症狀時,都應特別注意藥補是否得宜,食物方面應選擇較清淡,不上火的食物,少吃燥熱的食物。

◎產婦如何做好月子?
   第一階段 產後第一週:補元氣、排惡露。
   第二階段 產後第二週:排惡露、補元氣、補氣血,強腰骨、開胃通便、增乳汁。
   第三階段 產後第三~四週:收乾惡露,清火滋潤,遞減熱量。
   第四階段 產後第五~六週:退奶,減重,完全康復。

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牙齦炎的病因及症狀

      牙齦炎是牙齦組織的炎症,以牙齦出血為其主要特徵。一般在刷牙、吮吸及咀嚼硬物時易出血,牙齦呈鮮紅或紫紅色,腫脹或鬆軟,表面發亮,局部有牙石、軟垢、牙菌斑積聚,有時齦緣糜爛,擠壓齦緣有少量膿液排出,並可出現齦乳頭水腫和牙齦溝加深,甚至形成牙齦膿腫。

    牙齦炎中醫屬於牙衄、牙宣病證範疇。本病因風熱毒邪侵及牙床齦肉,損及脈絡。或過食辛辣煎炒,炙烳醇酒之品,胃中藴熱,鬱而化火,循經上炎於牙齦,灼傷血絡而外溢。或素體陰虧、或熱病陰耗,水不濟火,虛火上炎,擾動陰血所致。又可因勞倦傷脾,或久病脾虛,統血失司,血不循經而上逆於口齒之間。臨床按脈證分為風火上擾、胃火上蒸、陰虛火旺、脾氣虛弱四型辨證施治,本病應早期治療,避免併發牙周病。



2020年4月5日 星期日

四季氣象特點及相應的養生方法是什麼?及如何利用一天中陽氣在肌表的盛衰變化來養生防病?

      四季氣象的特點為春溫、夏熱、秋燥、冬寒。自然界一切生物在四季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必然產生相應的變化,這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
    由於人體的功能也是與大自然相適應的,所以,人體健康與四季的氣候變化是緊密相連的。因而,養生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法於陰陽” ,即順從四時陰陽變化調攝精神,合理安排生活起居,以健身防病。

    人自身的陽氣在肌表的盛衰變化與太陽的起落相關。比如,早晨陽氣在肌表弱小,午時隆盛,日落西山時陽氣在肌表又減弱,日落後陽氣內收而入裡。這就要求人們要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的原則養生防病。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就是說日暮之時,陽氣在肌表虛衰,防病能力弱,此時,最好不要進行戶外活動。
 “反此三時,形乃困薄。”這說明不僅要在日暮要注意養生防病,早晨、中午亦應予以注意。清晨,人的陽氣雖然出表,但仍弱小,因而,應當從日暮要求養生防病;正午時雖然陽氣隆盛、抗病力強,但過度勞累亦會使陽氣發越、散失,表虛不固,也容易使邪氣外侵而發病。正午時,應該注意“勞而不倦”,或汗出時躲避風寒邪氣。

2020年4月2日 星期四

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成書年代及背景

    北宋末葉,唐慎微以仁宗朝勅撰之嘉祐補注本草及本草圖經二書各別披閱不便,遂併二書為一,名曰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此書據推定乃自哲宗元符元年至徽宗大觀元年(西元一○九八~一一○七)之十年間所完成者。此稿本為孫覿所得,請艾晟為之校刊,書成於大觀二年(一一○八),名曰經史證類大觀本草。政和六年(一一一六),徽宗詔曹孝忠等八人校刊為勅撰之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併曩之三十一卷為三十卷,另有目錄一卷。收藥一千七百四十六種,後世略稱此三書為證類、大觀及政和本草,其內容雖有小異,事實上則不過為同書之改訂版。

        金泰和甲子下己酉(南宋理宗淳祐九年,蒙古定宗四年,一二四九,按金已亡十五年),平陽人張存惠覆刻此書於晦明軒,並將寇宗奭所著之本草衍義(書成於政和六年,刊於九年〔一一一九〕,收藥四百七十三種)之藥材記事隨文散入書中,稱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簡稱重修政和本草。證類本草各版本中以此書之刊本為最多,至明代止將近二十種刊本。文中有「衍義曰」者均為此一系統之刊本,臺北市南天書局於民國六十五年八月,據晦明軒本之覆刻本以重景,乃證類本草各版本中現存最早之版本,而見重於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