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黃帝內經》論情志為病與疏肝、調脾治法

    《黃帝內經》論情志為病,內容很多,治療強調“轉情異性” ,即今人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之意。《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云:“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 ,心有所慕,則情無所鍾,坦然而臥,而情緒緊張、精神過於集中,則常是失眠的重要原因。《黃帝內經.素問.病能論》云:“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臟有所傷,及情有所倚則臥不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指出情有所倚,臟有所傷,則精神無所寄,所以,可致失眠。臨床觀察發現:思慮勞心太過,也常傷及心脾,心傷則陰血暗耗,神不守舍;脾傷則食少納呆,生化之源不足,營血虧虛,不能上奉於心,以致心神不安,可導致失眠。或由情志不遂,肝氣鬱結,肝鬱化火,邪火擾動心神,神不安也可導致不寐。臨床表現為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四肢倦怠,神疲,飲食無味,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弱,治法當補養心脾,以氣生血;方藥可用歸脾湯主之。若兼心膽氣虛,不寐多夢,易於驚醒,膽怯心悸,遇事善驚,伴有氣短倦怠,自汗,小便清長,舌淡,脈弦細者,可用安神定志丸主之。若血虛陽浮,虛煩不寐者,則可用酸棗仁湯加味。臨床表現為不寐多夢,甚至徹夜不眠,性情急躁易怒,伴有頭暈頭脹,不思飲食,口渴喜飲,目赤,耳鳴,口苦,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而數,多肝鬱化火,熱擾心神,治法當清解鬱熱、清心安神,方藥可用小柴胡湯加味,或用柴胡龍骨牡蠣湯加減。治療用藥的同時,應注意心理調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