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談節氣雨水及其養生之道

    “雨水”很明顯即是節氣從此日開始,下雨會多。而且,雨量會
更多,是下種的開始
    雨水 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從每年的陽曆 2 18 日 前後 ,當太陽到黃 330° 時開始。雨水不僅表示降雨的開始,也表明雨量開始增多。我國北方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雪花紛飛,冷氣浸骨的天氣漸漸消失,而春風拂面,冰雪融化,濕潤的空氣、溫和的陽光和蕭蕭細雨的日子正向我們走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需要雨水的時候,它就來了,這春雨伴隨著和風,當夜幕降臨時悄悄地、無聲地、細細地下著滋潤著萬物。一年之計在於春,我們的生活也充滿了新的希望。

    春天之肝木何以與脾土相關?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中,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肝屬木,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發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泄的功能。脾(胃)屬土,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穀,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其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聯繫,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五行相生相剋關係傳變中,木旺乘土,即肝木過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說由於肝木疏泄太過,則脾胃因之而氣虛,若肝氣鬱結太甚,則脾胃因之而氣滯,兩者皆肝木克脾土也。《難經》稱為逆傳即肝病傳脾。所以,春季養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陽氣生發的特點,扶助陽氣,又要避免傷及脾胃。

    中醫學稱脾胃為水穀之海,有益氣化生營血之功。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營衛、氣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於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才能強盛;脾胃又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而人身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則是元氣之本。元代著名醫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的觀點。在他的《脾胃論》中: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並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說明脾胃虛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本草衍義總論》說:夫善養生者養其內,不善養生者養其外。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欲、姿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內虛也。善養內者,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宜。由此可知, 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歷代醫家、養生家都很重視脾胃的護養 。現代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  雨水養生-調養脾胃
    根據雨水節氣對自然界的影響,聯繫到養生篇中我們著重強調雨水節氣調養脾胃 的重要性。因為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明代醫家張景嶽提出: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脾胃健旺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基礎。調養脾胃的具體方法可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行飲食調節、藥物調養和起居勞逸調攝。

•  雨水養生-飲食調節:
    春季氣候轉暖,然而又風多物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乾燥,嘴唇乾裂等現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由於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否則肝木生發太過,則克傷脾土。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所以,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蔔、荸薺、甘蔗等。
忌食食物 :正月忌食羊肉、狗肉、雀肉,不得生食蔥蒜,花生宜煮不宜炒。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 …… 一曰 地黃粥 ,以補腎。(鮮地黃 150 ,搗汁備用,粳米 50 洗淨,冰糖適量,同入鍋中加適量水,煮成粥後,將鮮地黃汁倒入粥內,文火煮 20 分鐘即好。)二曰 防風粥 ,用以祛四肢之風。取防風一份,煎湯去汁煮粥。三曰 紫蘇粥 ,取紫蘇一份,炒至微黃,略有香氣時,煎汁煮粥。少吃生冷粘雜食物,以防傷及脾胃。

•  雨水養生-藥物調養:
    雨水 調養脾胃, 要考慮脾胃升降生化機能,用升發陽氣之法,調補脾胃。可選用 沙參、西洋參、決明子、白菊花、首烏粉及補中益氣湯 等。

•  雨水養生-精神調攝:

凡憤怒、悲思、恐懼,皆傷元氣,因此在精神調攝方面要靜心寡欲、不妄作勞,以養元氣。

•  雨水養生-起居勞逸調攝:

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使其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後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