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痛證是常見的病證之一。引起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寒邪。寒邪引起疼痛的主要病機為寒性凝滯、主收引,使血脈縮踏細急,氣血滯澀不暢。其中的寒,既包括外寒如凍傷、感受寒邪、飲食生冷等,也包括內寒,即機體陽氣虛衰、溫煦氣化功能減弱,從而出現顫抖、畏寒肢冷、膚色蒼白等症狀。
此外,《黃帝內經》中關於痛證,還有這樣的經文,即“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此句為一互文句,即邪氣侵犯經脈內外,既可導致氣血不通,也可導致氣血衰少,這些都可以引發疼痛。可見,疼痛的病機主要是虛實兩種。同時,結合《黃帝內經》其他篇章,又可分為不通則痛、脈絡拘急等幾種原因,這些原因具體如下:
1.不通則痛:不通則痛包括氣機不通、氣血不通、腑氣不通等方面,其原因有寒邪凝滯所致,也可因燥屎內結、食積、結石等實物堵塞而致。
2.引作痛。
3.失養作痛:氣虛、血虛、陰精虧少或因血脈不暢,臟腑組織不能得到充足的氣血濡養,而致不榮作痛。
4.氣逆作痛。
在臨床上,疼痛的診斷及辨證可以自疼痛的時間特點與程度、疼痛對按壓的反應、疼痛的牽引部位等入手:
1.疼痛的時間特點與程度:一般都可反應病情的輕重。如“其痛或卒然而止者”,這句話意思是其疼痛較輕。痛有休止,可以說明病情輕淺;如果“痛甚不休”“因重中於寒,則痛久也”,就說明病情較重;如果“卒然痛死不知人”,說明陰陽有暫時離絕之勢,病情特別嚴重。
2.疼痛對按壓的反應:自疼痛對按壓的反應情況,可看出疾病的虛實,病位的深淺。一般來說,痛而拒按者,說明是寒熱搏結,屬實證;按之痛不減者,說明病位較深;按之痛減者,既可使原本凝聚的氣血,得以疏散,又可使壅閉的陽氣,得以通達。
3.疼痛的牽引部位:在臨床上,牽引性疼痛發生的部位,常可作為確定病位的依據,如心與背相引而痛,說明是寒客背俞之脈。
4.疼痛的寒熱虛實屬性:由疼痛的寒熱虛實屬性,可以斷定此證的屬性。比如,疼痛喜溫、喜按,“得靈則痛立止”者,屬於寒證或虛寒證;疼痛喜冷、拒按,得涼緩解者,屬於熱證或虛熱證。
5.疼痛的兼證:這是辨別疼痛病位及其寒熱虛實的重要依據。痛兼具積聚,乃邪客於小腸膜原之間,寒泥凝血滯之故;痛伴昏厥,是寒邪傷臟,陰陽之氣不相交通所為;痛兼嘔吐,為寒犯腸胃,失於和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