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5日 星期六

《黃帝內經》有關咳證分類的論述

    《黃帝內經》論咳,根據臨床特點及受邪的來源,實際已將咳證分為六淫所致的外感咳嗽和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的內傷咳嗽兩類,對於後世醫家認識咳嗽病機與診斷、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明代張景岳所謂“咳嗽之要,止唯二證,何為二證?一曰外感,一曰內傷而盡之矣。”只不過是對《黃帝內經》咳證外感內傷分類的歸納總結而已。

1. 外感咳嗽:如《黃帝內經.素問.風論篇》曰:“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 ,“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光然白,時咳短氣” ,指出肺在五行之時日(秋庚辛)遭受外風侵襲,致肺失宣降,肺氣上逆而咳,類似於現代醫學的上呼吸道感染。
《黃帝內經.素問.咳論》指出肺“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又云:“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上行。”指出外感寒邪、內傷積飲是引起肺氣上逆是導致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篇》云:“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瘧,少氣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聾,中熱肩背熱。”認為主歲火運太過,則炎熱暑氣流行,肺金受到亢火的傷害,既致肺失宣降而咳,又傷肺之氣陰而少氣不足以息、咽乾,甚則暑熱損傷肺之血絡而出現鼻衄,損傷胃絡而出現吐血等急症。《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云:“秋傷於濕,冬生咳嗽。”肺氣通於秋,肺傷於濕,有影響肺之宣降立即發生咳嗽者,有當時不病,濕藏金臟,久而化熱,至冬季復感外寒,在裡之濕熱與外寒相搏乘肺,致肺失宣降,發為咳嗽者。《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篇》云:“歲金太過,燥氣流行…..甚則喘咳逆氣。”該篇還云:“歲木不及,燥乃大行…..上勝肺金,白氣乃屈,其谷不成,咳而鼽。”肺金所主歲運太過,則過亢之燥邪傷肺致肺失宣降而咳,臨床上燥咳以每年秋季常見,若燥挾溫邪傷肺則為溫燥咳嗽或風燥咳嗽;若燥挾寒邪傷肺,則為涼燥咳嗽,類似於現代醫學的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云:“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則溫氣流行,金政不平。民病頭痛、發熱惡寒而瘧…..咳,唾血,病本於肺。”“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怫熱至,火行其政,民病…..寒熱喘咳。”火邪與熱邪本質同而程度異,火熱之邪乘於金位,即使肺失清肅,又灼肺津為痰,痰阻氣逆更甚故而咳,其症狀類似於現代醫學的支氣管擴張、肺部感染等。《黃帝內經》有“五藏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之論,認為除了肺在秋季感受外邪,自身受病引起咳嗽外,其餘四臟都是先在各臟所主的季節裡感受外邪而病,然後再傳入肺臟。

2.內傷咳嗽:《黃帝內經.素問.咳論》云:肺咳之狀,而喘息有音,甚者唾血。心咳之狀,咳者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肝咳之狀,咳則兩脇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脾咳之狀,咳則右脇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五藏之久咳,乃移於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進一步闡明了五臟及六腑之咳的臟腑陰陽表裡相關及其發病特點和傳變規律。臨床觀察發現:咳嗽雖是呼吸系統的常見症狀,常見於呼吸道感染以及支氣管擴張、肺間質病變、肺結核、肺癌等,也常見於心力衰竭等其他系統疾病。從中醫病機轉變來說,既可以是肺系自病,也可表現為肝鬱氣痹、木火刑金、脾虛痰濕犯肺等,多情志鬱結、飲食勞倦內傷病因所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