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4日 星期二

《內經知要》作者及內容簡介

    《內經知要》為明·李中梓輯注。全書2卷。上卷有道生、陰陽、色診、脈診、藏象5篇;下卷有經絡、治則、病能3篇。書中將《內經》重要原文節錄歸類,並加以注釋。所選內容少而精,可概括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又分類清楚,注釋簡要,為研究《內經》各家所推崇。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號念莪,又號藎凡居士。出身官宦之家。華亭(今上海市)人。曾祖李府,字一樂,為抗擊倭寇而捐軀。伯父尚雅字伯安,號鶴匯,負異才,供弟尚兗讀書。父尚兗,字補之,號震瀛,1589年中進士,曾任職兵部和吏部。兄中立,字士強,又字正宇,號念山,曾任浙江按察,四川主考,大理寺卿右評事。兄中植,號念曾,系著名學者,兼通醫藥。侄延,原名彥貞,字我生,後改辰山。又字期叔,亦曰寒村,號漫庵。師事中梓,著有《補撰藥品化議》(一作《辨藥指南》)14卷、《醫學口訣》、《脈訣匯辨》10卷、《痘疹全書》。
    李中梓青年時曾應科舉,因多病且子死於庸醫,轉而習醫。著有《內經知要》、《藥性解》6卷、《醫宗必讀》10卷、《傷寒括要》2卷、《本草通玄》2卷、《病機沙篆》2卷、《診家正眼》2卷、《刪補頤生微論》4卷、《李中梓醫案》等。《診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機沙豪》三書,1667年彙刊在一起,署曰《士材三書》。

李氏弟子有沈朗仲尤乘、華藻等。沈朗仲傳馬元儀,馬元儀傳尤在涇。《內經知要》為《內經》的節注本,系由作者選擇《內經》中的重要內容,重新分類和注釋而成,書分兩卷,首列道生類,體現了《內經》人與自然的統一觀及未病先防的思想;次列陰陽類,以明指導思想;再以髒象,經絡類,闡明生理病理;色診、脈診、病態, 治則類,則反映辨證論治的內。雖僅八類,然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無所不包,體現了中醫理論體系的概況,深得《內經》之旨。 本書分類簡要,選材精當,為學習《內經》的入門佳作。

    李中梓受《黃帝內經》及名醫李杲、張介賓醫學思想的影響,認為人身先天之本在於腎,腎為臟腑、三焦、十二經脈之根本,而後天之本則在於脾胃,人出生之後全賴脾胃的榮養,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倘若胃氣一敗,百藥難施,必死無疑。他還認為人體和自然界一樣,只有水升火降,陰陽相交,才能維持人體的生長與健康。他說「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強調人體陰陽平衡與相互轉化,而其中他更注重陽氣對人體的影響。

《黃帝內經》是中國古代醫學文獻的精典之一,它形成於戰國時代,積累了歷代醫家的臨床醫學精華,是古代勞動人民與疾病鬥爭的經驗總結,也是歷代醫家所必讀的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分別從陰陽五行、臟腑、病因、病機、診法、治則、攝生、刺法等方面,進行比較系統的論述,初步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系統的醫學理論體系。

李中梓一生精熟《黃帝內經》。他抓住《黃帝內經》的重點,刪繁從簡,進行選擇性的類分,編成《內經知要》一書,使《黃帝內經》的內容更加精實簡要,後人學起來更加容易。《內經知要》共有上、下兩卷,分成道生、陰陽、色診、脈診、髒象、經絡、治則、病能八類,將中國醫學的基礎理論概括無遺,所以至今仍為後學者所歡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