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黃帝內經》對血證預後轉歸的論述

     血證的病機可歸結為火熱重灼、迫血妄行及氣虛不攝、血溢脈外兩類。其中,火熱亢盛所致者屬實,陰虛火旺和氣虛不攝所致者屬虛,或虛中夾實。《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云:“臂多青脈,曰脫血。安臥脈盛,謂之脫血。”此“臂多青脈”本提示瘀血,其見於危急重症,如熱病厥脫者,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隨時有發生大出血的可能。若是腹部皮表青筋暴露,則提示肝硬化、門脈高壓,也常可提示消化道大出血的可能。其中“安臥脈盛”者,安臥本當脈靜,今脈盛,可表現為脈大,脈疾,提示病情進展,或出血量大,古謂之“脫血” ,後世所謂“脈大者,血未止” ,也體現著同樣的精神。而火盛氣逆、迫血妄行所致的血證,在反復出血後,也會導致陰虛虧損,虛火內生之證,或因出血過多,血去氣傷,以致氣虛陽衰、不能攝血之候。《黃帝內經.靈樞.決氣篇》所謂“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就是指這種出血日久致虛之候。出血過多,氣隨血脫,而表現為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汗出,脈微等證者,常為亡陽之證,極當益氣固脫,應急服獨參湯等,臨床當積極搶救,否則極易危及生命。當然,“離經之血,即是瘀血” ,出血進一步發展,因虛致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因瘀致虛者,也不少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