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

人類聽覺(耳朵)的一些數據及比較

  人類的體溫一般維持在37度左右。但是,會接觸到外面空氣的部位,如           耳廓、鼻尖、指尖,會比其他部位溫度低,在大熱天也只有29~30度左               右。形成體溫的熱能,由於骨骼肌肉(59%)、肝臟(22%)、呼吸系                                統(9%)、腎臟(4%)、心臟(4%)、其他2%等運作,血液循環全身所產生。         但是耳朵、鼻子、手指等身體末梢部位,由於容易散熱,因此也比較會         有冰冷的現象。所以不小心碰到燒燙的東西,為了降溫會抓住耳朵(耳                廓)
   耳朵的入口到鼓膜的距離,成人約為25釐米,此部位稱為外耳道。外耳道,是往斜上方延伸。耳朵入口附近的皮膚有很多皮脂腺與汗腺(泌離腺),而分泌物就是耳垢。因此在清理耳垢的時候,只要把耳朵入口附近的地方清乾淨即可,沒必要深入到耳朵深處。耳垢分為兩種,一種是色深帶有黏性,另一種是色淺呈現乾粉狀。前者稱為「濕性耳」或「蜜蠟耳」,後者是「乾型耳」或「米糠耳」。東方人以乾型耳居多,西方人則以濕型耳為主。

   外耳道的汗腺含有蛋白質及脂質,稱之為「泌離分泌」。泌離分泌愈發達,就會形成濕型耳垢,耳垢的乾濕是由遺傳所決定,終生不變。

   耳廓收集聲音後通過外耳道,到達鼓膜,藉著外耳道的共鳴,可增強至2000~5000赫茲。鼓膜位於耳朵深處,其厚度為0,1mm,依據位置不同,厚度及型態都會不一樣,會呈現漏斗型或淺碟狀,並非完整的圓錐形,長度9~10mm8~9mm寬度、面積50~60m㎡的橢圓形。與外耳道呈45度左右的角度傾斜。

   鼓膜有三層構造,中間有血管及神經。可以承受很大的音量,假使某些原因造成鼓膜有小破洞,如果非常小,對聽力不會有影響。即使沒有鼓膜,只要內耳還正常,只會造成聽力下降,不至於完全聽不到聲音。如有較大的破損,以手術替換即可。

   鼓膜與氣壓─飛機或電梯急速上升、下降,或是火車通過隧道時,耳朵都會有被塞住的感覺,這是肇因於氣壓的變化。平均鼓膜兩側的外耳道與鼓室的氣壓是均等的,急速上升、下降之際,兩邊的氣壓就會變得不同,一旦鼓室的氣壓變高,鼓膜與外耳道受到牽引,如果鼓室的氣壓變低,則反之。結果就會造成耳朵被塞住的感覺,有時還會伴隨疼痛。

   聲音的高低取決於音波的反覆(周波數、振動數),周波愈少聲音愈低,反之則愈高。每秒周波數的計算單位稱為赫茲,人類可以聽到的範圍,從20~20000赫茲的聲音。但隨著年齡增加,尤其高音的聽力範圍會下降,成人為16000赫茲,老人大約5000赫茲。

   動物的可聽音域:貓60~65000赫茲、狗15~120000赫茲、海豚150~150000赫茲、蝙蝠1000~120000赫茲、人類20~20000赫茲。

   人類外耳道(由耳孔到鼓膜)的長度約2.5公分,具有共鳴的作用。這種共鳴管可以對應的聲音波長為管長度的四倍,也就是說可以引發10公分波長的聲音共鳴,以赫茲數而言就是3440赫茲(音速為每秒344公尺) ,此為人類對聲音最敏感的範圍。一般人交談時聲音為 500~4000赫茲,因此人類的耳朵對於談話聲音最敏感。

   人類耳朵能聽到的聲音大小,可以用「方」(phon)作為表示單位。

   音量大小(單位方/phon)─樹葉的沙沙聲15、耳邊細語20~30、安靜的公園40~50、蟋蟀的鳴叫聲50、普通交談60、鬧區噪音80、地下鐵或高架鐵路下方100、汽車喇叭110、打雷120、噴射機引擎130

   音量超過40方會妨礙睡眠,長期處於60方環境下,會變得焦慮不安。80方讓人沒食慾,還會引發頭痛。90方以上血壓上升,心跳加快。100方接近忍受極限,超過130方,即使是短時間也會讓耳朵疼痛,根本感覺不到聲音,150方左右會造成鼓膜破裂,內耳出血,破壞內耳的神經細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