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5日 星期二

人體的大腸功能和作用

   大腸是將小腸消化吸收後的殘餘物,吸收其水分後形成糞便。大腸不會進行養分吸收的工作,大腸如果水分吸收不夠,就會變成拉肚子的狀況。大腸裡有非常多的細菌,而在胃和十二指腸中,幾乎沒有細菌存在。從空腸開始有細菌蹤跡,大腸則充滿細菌。大腸內可發現100種,高達100兆個細菌(每個細菌大小直徑1μm100兆個細菌排成一列,長達10公里,約繞地球二周半距離)

   大腸內的細菌可分為三種,一為對身體有益的益菌、二為危害健康的壞菌及介於兩者之間的細菌。益菌以比菲德氏菌為代表,其可抑制壞菌的增生,並促進維他命類的合成,另有腸衣菌、真桿菌。壞菌以魏氏梭狀孢桿菌為代表,這種細菌會分解食物,產生有害氣體及致癌物質。另有葡萄、綠膿桿菌。介於二者間者為大腸菌、類桿菌。腸內比菲德氏菌增加,會製造有害物質的壞菌,就不容易繁殖。

   比菲德氏菌喜歡寡糖,富含oligo寡糖的食品有洋蔥、大豆、蔥、蘆筍、牛蒡、大蒜、香蕉。

   成人約有三分之一患有痔瘡。痔瘡分為三大症狀─痔核(緩衝區部位充血脹大,造成出血,發生在直腸側稱為內痔,肛門側稱為外痔)、裂肛(肛門裂傷)、痔廔(直腸與肛門間的齒狀線凹陷處發炎化膿,肛門周圍皮膚穿孔)。其中以痔核的狀況最多,肛門為了避免糞便、氣體外洩,有一部分具有緩衝的功能,這個部位瘀血變大,甚至出血,就是痔核。痔核會出現在肛門的內側或外側,內側稱內痔,外側稱外痔。痔核容易發生在三點、七點、十一點的時鐘方位上。

   食物經由嚼碎後吞下,此步驟最長60秒。吞下後食物約10~30秒通過食道,進入胃。食物在胃中滯留的時間約2~3小時,脂肪較多的食物需5~6小時。消化道中最長的是小腸,食物通過小腸的時間約4~5小時,食物內容不同,也有需15小時的。在小腸消化吸收後,食物的殘渣和水分就送到大腸,大腸吸收水分形成糞便,送往肛門,大約需12~15小時,然後肛門就排出糞便。因此食物大約需要一天的時間,消化、吸收,然後形成糞便。不過飲食內容與身心狀況,也左右時間,有時甚至要花上三天。

   唾液1~1.5公升/日、胃液2公升/日、胰島素0. 7~1公升/日、膽汁0.5~0.8公升/日、小腸液1.5~3公升/

   糞便約70%是水分,剩下30%是固體成分,固體成分中食物殘渣佔3分之13分之1是消化道老舊細胞(胃腸等消化器官剝落的黏膜上皮細胞)3分之1是腸內細菌。

   糞便的固體成分中,每1公克含有3000~5000億個細菌,占固體成分的三分之一。糞便之所以惡臭,是因為含有蚓朵(Indole,一種硫化物)、糞臭素、阿摩尼亞、硫化氫、氨、甲硫醇、硫化甲基,這些都是桿菌、大腸菌、葡萄球菌、梭狀芽孢桿菌等細菌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質而產生。

   糞便是健康指標:粒狀(水分~60%)、香蕉狀(70%)、團狀(70~80%)、泥狀(80~90%)、水狀(90%~),呈香蕉狀、團狀的糞便最健康。

   如果腸內為酸性環境,而比菲德氏菌等益菌較多時,糞便呈現黃色。如果腸內呈鹼性,在腐敗菌種容易繁殖的環境下,就會有黑色糞便。黃色糞便最為健康,若糞便顏色偏黑或偏紅,須特別注意。

   屁是由與食物一起吞下的空氣,帶著腸內細菌作用,成為食物發酵腐敗產生的氣體,再加上經由血管內血液流到腸內的氣體所組成。屁的量與成分,與食物的內容、腸內細菌活動狀況,以及身體狀況有關,健康成年人,一天放屁量約400~2000毫升。構成屁的物質超過400種以上,主要成分氮占60~70%、氫10~20%、二氧化碳10%,其他還有氧氣、甲烷、阿摩尼亞、硫化氫、糞臭素、蚓朵(植物激素)、脂肪酸、甲硫醇。


◎憋住的屁,會經由大腸黏膜的微血管被血液吸收。屁量一多,還會逆吸收至小腸,在小腸中由血液吸收。一部分被腎臟處理,形成尿液成分,一部分經由各種組織代謝,一部分運送到肺,混在呼氣中藉由口鼻排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