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9日 星期五

《黃帝內經》論四肢厥逆及其對中醫現代臨床的啟示

        對於肢體之厥,《黃帝內經.素問.厥論篇》熱厥、寒厥論之甚詳。……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盛則足下熱也。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岐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盛,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街從內也。”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搏,熱盛於中,故熱偏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剽悍,腎氣有衰,陽氣獨盛,故手足為之熱也。”對四肢厥冷、四肢厥熱的臨床表現及其形成機制論述甚詳,總為《傷寒論》“陰陽氣不相順接”之意。其表現為血虛寒厥,四肢厥冷,脈細欲絕者,可見於雷諾現象,治療當養血活血、溫經散寒,方劑可用當歸四逆湯加鹿角片、仙靈脾、丹參、桃仁、紅花、雞血藤。其表現為陰虛熱厥,四肢灼熱,脈細數者,可見於周圍神經病變,治療當養陰清熱、通經活絡,方劑可用白虎湯加生地黃、地骨皮、牡丹皮、桑枝、秦艽、忍冬藤、雞血藤等。兼有氣機鬱結者,可表現為情志抑鬱,胸脇滿悶,善太息,噯氣,舌苔有沫,脈弦,可配合四逆散疏肝理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