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8日 星期五

《黃帝內經》論厥證暴不知人及其對中醫現代臨床的啟示

     厥證在中醫學文獻中有兩重含義,一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見四肢厥冷;一是單指以四肢厥冷或四肢厥熱的症狀。前者可見於多種原因所致的昏厥,如高血壓腦病、休克以及虛脫、中暑等,輕症可逐漸甦醒,無後遺症,嚴重者可一厥不醒而致死。後者可見於雷諾現象以及風濕病等所致的雷諾現象、末梢神經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
    《黃帝內經.靈樞.五亂篇》云:“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撲。”明確指出厥證有四肢厥逆和昏厥之分,前者病在肢體,而昏厥病位則在於頭。《黃帝內經.素問.厥論》云:“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則首先論及厥證暴不知人的表現及形成機制。可見於後世所謂“氣厥證” ,臨床可表現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拳握,呼吸氣粗,或四肢厥冷,苔薄白,脈伏或沉弦,治法當先針刺人中,以醒腦開竅,或先用搐鼻散取嚏,繼用蘇合香丸或玉樞丹,開竅醒神。其後治以順氣開鬱,方藥可用五磨飲子加減,以越鞠丸善後。挾痰者,喉中痰鳴,為痰厥,急救可用通關散觸鼻,其後治以行氣豁痰,方藥可用導痰湯為主。挾食者,多以暴飲暴食為誘因,催醒後可用保和丸加減。而厥證屬於氣脫者,多眩暈昏撲,面色蒼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質淡,脈沉微,治法當補氣回陽,方藥可用四味回陽飲加減。屬於血脫者,可繼發於失血證,治當用獨參湯益氣固脫。《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云:“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此證可見於心源性昏厥,治療當益氣養心復脈,方藥可用生脈散或參附龍牡湯加丹參、山茱萸等。《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大怒則行氣絕,而菀於上,使人薄厥”,多見於厥陰肝旺體質之人,以肝陽素旺,加以暴怒,肝失去其潛藏血液的功能,以致血隨氣逆,氣血上塞,清竅不利,昏倒無知,即今之所謂“血厥”,可見於高血壓腦病,臨床表現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關緊閉,面赤膊紫,青紅,脈多沉弦,可予急刺人中,刺十宣出血,並治法當平肝降逆藥,方藥羚羊鈎藤湯加川懷牛膝、生石決明、大黃、黃芩等,見於缺血性腦病者,可配合通瘀煎加減。而《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云:“血之與氣并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也是指血厥之類,預後或癒或死,全在氣能否復反。至於《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謂“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 ,有類於今之“暑厥”,多由於夏暑炎熱或久曝烈日之下或勞作於高溫環境,加上平日有火或津液不足,暑邪遂內逼而發病。暑邪既傷津耗氣,又熱鬱氣機,並且可以直接侵犯心神,輕者心煩,重則神昏,治法清暑泄熱、清心開竅,可用白虎加人參湯合羚羊鈎藤湯加味,鼻飼牛黃清心丸磨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