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再談《黃帝內經》有關汗證的分類

    對於汗證的分類,在《黃帝內經》中主要是根據病因和主而定名,具體可分為自汗、寢汗、絕汗、五臟汗四類。分別說明如下:

 一、自汗─《黃帝內經》稱為“多汗”、“魄汗”。進一步分析,還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漏汗─主要是外受風邪,致表氣不固,營衛失調所致。《素問‧風論》有“漏風、泄風之証”“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泄風之狀,多汗汗出衣上,口中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均是以多汗出為主要表現。
        2. 汗─即熱甚出汗,陽熱太盛,其汗甚多,故或稱大汗《素問‧舉痛論》云:“ 炅則湊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暑熱之邪傷人,導致人體陽氣偏盛偏盛則湊理開泄,陽熱迫津外泄則為大汗
        3.灌汗─即大汗淋漓,如水灌不止《素問‧脈要精微論》云:“肺脈軟而散者,當病灌汗“陰氣有餘多汗身寒。”就是說肺脈軟而散,屬肺氣虛弱陰氣有餘則陽常不足,屬陰虛。可見自汗有外感有內傷有邪熱盛有陽氣虛。陽虛自汗與氣虛自汗,只是程度不同。

二、寢汗即盜汗《素問‧臟法時論》云:“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素問‧六元正紀大》云:“太陽所至為寢汗。”根據經文所述,腎病寢汗,兼有脛腫喘咳身重憎風等症,其汗當屬腎氣虛及腎陽虛衰,封藏不固所致太陽寢汗是指陰寒損傷陽氣使然。由此可見《黃帝內經》所論寢汗,多為腎氣虛與
腎陽虛所致。但是根據現今臨床觀察,則又以陰虛火旺所致者如肺結核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患者居多。

三、絕汗─又稱脫汗,乃指陰陽離決陽氣將脫之時汗出淋漓不止,如珠如油之狀。《靈樞‧經脈》云:“六陽氣絕,則陰與陽分離,離則湊理發泄絕汗乃出。故旦見夕死,夕見旦死。”亡陽絕汗,是指機體的陽氣發生突然性脫失,而致使全身機能突然嚴重衰竭素問‧生氣通天》云:“陽者,衛外而為固也。”今陽氣突然脫失,正不敵邪,故冷汗如注,肌膚手足厥、神疲、脈微欲絕。多見於現代醫學的急性左心衰和多種原因所致的休克。至於亡陽絕汗,是由於熱邪熾盛、或邪熱久留大量煎灼陰液,導致機體陰液突然性大量消耗或丟失素問‧生氣通天》云:“陽者,藏精而起極也。”故亡陽時多見喘渴煩躁手足雖溫而汗出如油的危重證候。也見於高熱、脫水所致休克患者,預後不良

四、五臟汗─《黃帝內經》依據不同臟腑導致的汗出列舉了五臟汗證
    1.心病汗出─《素問‧經脈別論》云:“ 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此由於驚嚇損傷心神,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以致心液外泄而為汗,常伴有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等症。
       2.肺病汗出─《靈樞‧邪氣臟腑病行》云:“肺脈急甚為癲疾;......緩甚為多汗;......,頭以下汗出不可止。”此因肺氣虛衰、表氣不固、或陰虛火旺,邪熱在肺,迫使津液外出而為汗,肺氣上逆則為咳為喘
       3.肝病汗出─《素問‧經脈別論》云:“疾走恐懼汗出於肝。”肝主筋,藏魂過勞則傷筋恐懼則傷,肝受傷則汗出,是為病汗出。臨床所見在精神緊張或情緒激動時,患者多見汗出,伴心煩、口苦、口乾等症。
       4.脾病汗出─《素問‧經脈別論》云:“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指出勞倦耗氣,使脾氣損傷,失於收攝,因而汗出《素問‧本病論指出“醉飽行房,汗出於脾。”勞倦耗氣,使脾氣損傷,失於收攝,因而汗出
       5.腎病汗出─《素問‧經脈別論》云:“ 持重遠行,汗出於。”《素問‧水熱穴論》云:“勇而勞甚,損傷精氣,故腎虛汗出。”觀察發現:腎虛多汗多有腰膝酸軟,神疲乏力、陰股間汗多等特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