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即水液停留於人體局部者。《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症併治第十二》曾指出:“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脇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由此可見,痰飲、懸飲、溢飲、支飲都是由於水液停留於人體局部而致。
由於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而痰飲、懸飲、溢飲、支飲這四種證候的部位、及臨床表現的辨別具體如下:
1.痰飲
患病位置:水飲停留胃腸。
臨床表現特點:胃中有振水音,惡心、嘔吐、清水痰涎、胃脘痞滿、自利、利後反 快、水走腸間、瀝瀝有聲等。
2.懸飲
患病位置:水流脇下。
臨床表現特點:胸脇刺痛,呼吸、轉側疼痛加重、咳唾引痛、胸廓飽滿隆起等。
3.溢飲
患病位置:淫溢肢體。
臨床表現特點:身體疼痛沉重,甚則肢體浮腫、小便不利、兼發熱無汗等。
4.支飲
患病位置:飲停胸肺。
臨床表現特點: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