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要能接受一種新的觀念或實踐,一定要對此有所瞭解,否則也無從判斷對個人是否有所助益。因此,基金會鼓勵人們先看網路上提供的影片,確定自己能否接受這些觀念,進而才會產生信心,有了信心才會努力學習,就會有更大的治癒力量,這和信仰產生的過程非常類似。因此我常常覺得如果從小就灌輸或培養小孩正確的觀念(廣泛的),尤其是養生保健方面,那麼社會、國家就可以減少更多健保支出,能用在更需要的方面,那就是整個社會、國家福祉了。
個人覺得中國古籍《黃帝內經》,在醫療及養生保健方面的觀念,是值得現代人去瞭解及接觸的。 在『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提出「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由以上『內經』的敘述,揭露養生法則如下:1.法于陰陽─順應自然,調節人體陰陽。2.和于術數─採取多種養生方法,以順應四時變化,避邪氣,養精神。3.飲食有節─合理、均衡的飲食。4.不妄作勞─勞逸適度。5.起居有常─生活有規律,按照四季法則作息。
由此可見,『內經』告訴我們一些實用的法則。現代人的我們,只要能遵循這些原則,一定也活得長壽。
《黃帝內經》 關於養生,主要有以下兩大綱領:
一、對外要適應自然界環境,避免六淫之邪的侵襲,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由於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通,人體的機能也隨著四季的變化而變化。因而,人體必須調節自身功能,以增強對自然界變化的適應能力,避免四時不正之氣的侵襲。
二、對內要調養精神志意,避免精神刺激、情志變化,即“精神內守”“恬淡虛無”。現代人,由於受環境、工作壓力的影響,更容易產生情志方面的疾病。《靈樞.本臟》所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樂者也。”“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可見,情緒安定,精神暢達,才能氣血充盛,運行和暢,陰陽平衡,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
所以,研讀『內經』是現代人睿智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