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食補的重要作用、注意事項及妄用的危害

     星期四,上種菜課時,老師談到自己種的青菜營養,一定比外面市場買的高,而且又不用擔心農藥問題。中間休息時間,幾個學員就聊了起來,後來竟然談到「補」上。當然,先要搞清楚什麼是「補」、什麼是「益」。如什麼地方在「漏」,就像補鍋子一樣,將「漏」的地方「補」起來,吃東西才不會「漏」。否則,越補越糟糕,之後再用有「益」之物來增強,「補」才有其意義。自然地,我們常講「藥補不如食補」,但是,我們一定要瞭解食補的作用及要注意的事項,甚或妄用有什麼危害,在下述簡單說明。

    所謂“食補”,就是運用食物或者在食物中加上中藥(即藥膳)來補益人體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達到強壯身體、防病治病的目的。
        關於食補的作用,《內經》中有很多相關論述。其中,《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是這樣論述的:“食發穀以全其真,避虛邪以安其正。”這就是說,在飲食方面,要食用與發氣所宜的穀類,這樣,才能保全體內真氣。
         中醫向有“藥補不如食補”之說,這是說食補具有單純用藥物不能具有的作用,甚至比單純用藥物補益的效果更為顯著。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這是由於人體的氣血是維持生命活動的主要能量物質,而飲食五味中精微營養物質則是氣血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人體氣血的直接外源。對此,《素問.痹論》是這樣論述的:“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酒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悍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薰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 ,從其氣則愈。”這就是說,營衛二氣在人體內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營氣行於血脈之中 ,營養五臟六腑,並將五臟六腑乃至全身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衛氣則發揮其溫煦、防護衛外功能,可以阻止外邪侵入人體。而營衛二氣的生成都依賴於飲食水穀的滋養。

     中醫學認為,食補應當辨證施補,應當根據所虛而補。比如,氣虛者補氣,血虛者補血,陰虛者滋陰,陽虛者補陽。同時,為了兼顧氣與血、陰與陽的關係,對於久虛者,最好是補氣兼補血,補血兼補氣,補陰以滋陰為主兼補陽,補陽以補陽為主兼補陰。
         此外,食補還應當根據男女老幼的不同生理特點,以及不同季節和不同地域的特點,分別有針對性地進行補益。即《內經》所說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總之,要做到正確補益,首先要掌握好各種虛證的表現和診斷要點,然後掌握常用的補品包括補藥的性能,還要掌握常用的補益方,根據個體的生理、季節和地域的特點,這樣才能做到辨證施補

    飲食調養對於人的身體健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進行 飲食調養時,一定要注意食飲有節。否則,不僅起不到補益身體的作用,而且會對身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甚至直接導致某些疾病的產生。比如,飲食不節則傷脾,太陰脾臟病則五臟都病,因而,食飲不節可直接導致五臟病的產生。
         “食飲有節”就是古代養生家總結出來的重要經驗之一。其中,  “節”就是指“節制”與“節度”,它包括飲食的種類要合理搭配、飲食的量要嚴格控制、飲食的冷熱要適中、飲食的時間要有規律等內容。
        “食飲有節”包括食物五味的過用,對此,《素問.生氣通天論》是這樣論述的: “陰之所,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靈樞.五味論》則說:“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悅心。”因此,過量偏嗜食物中的某一味,必然損傷五臟功能,並產生上述種種病變。
           此外,如果過量攝入食物,暴飲暴食,同樣會損害人的健康。對此《素問.生氣通天論》是這樣論述的:“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可見,過量進食會導致腸胃充滿、筋脈弛張,腸內若經常蓄積著不消化的水穀,那麼筋弛也就長期處於弛張狀態,可能形成腸游或者痔瘡。
          當然,“食飲有節”也體現在食物種類的合理搭配上,只有合理搭配,飲食多樣化,人體才能獲得全面的營養物質,以維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