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

從大暑節氣的特性談四季養生法

    今天,在農曆的二十四節氣為大暑,也就是說陽氣達到最高點,亦即是陰氣慢慢開始產生。這也是與中醫冬病夏治的三伏貼的中間伏日接近,傳統的三伏日是由二十四節氣中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而三伏日是指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和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遵照古籍,這是一年中最炙熱的三天,亦即所謂初伏、中伏、末伏,來施行貼藥治療。今年的三伏日是七月十六日、七月二十七日、八月十六日。三伏貼就是三伏日,在患者背部特定治療哮喘的穴位上,貼上化痰定喘的膏藥,以減少氣喘的發作,對於常年受氣喘、過敏所苦的患者,能有所改善。因為,在這期間,氣喘、過敏等的疾病症狀較輕,毛細孔張開,易由皮膚吸收藥效,將幾種中藥磨粉後,薑汁糊丸,敷貼於幾個穴位上,即完成三伏貼。
    這也是利用疾病在季節的特性上,來治療、養生。而在《黃帝內經》也提供我們四季的養生方法,值得我們參考。

     內經.素問》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篇談到四季養生法「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即是說,春天(農曆正、二、三月)萬物生發,這時應晚睡早起,起床後被散頭髮,穿寬鬆的衣服,在庭院中散步,放鬆身體,使精神志氣隨隨春季生發的萬物一起勃發。這是適應春季的養生法則及方法,如果違背,就會傷害肝臟,夏天時就容易生現寒冷性病變。這是因為,春天的溫暖陽氣是夏天陽氣的基礎。夏天時,陽氣當長而不能長,就會產生虛寒病症。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閡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天(四、五、六月)是萬物繁盛,秀美茂密,天地陰陽之氣互相交接,植物開花結果。此時,人們應當晚睡早起,不要因為白天過長而厭煩,保持心情舒暢,使陽氣通暢宣洩,維持對外界事物的濃厚興趣。這是適應夏季的養生法則及方法,如果違背,就會損傷心臟,到了秋天就有可能生病。因為夏天的「長」,是秋季「收」的基礎。若「長」氣不足,秋天時「收」的能力就差,就會生病,冬至時,病情還可能加重。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形,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長者少。」
         秋天(農曆七、八、九月),收容平藏的季節。自然界呈現出一派豐收而平定的景象。天高風急,地氣清明,此時,人們應像雞一樣早睡早起,保持精神情志的安寧,防範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侵襲,收斂精神情志而不使其外散,使秋氣平定,肺氣清肅。這就是與秋季相適應的,幫助人體「收」氣的方法與原則。如果違背,肺氣就會受到損傷,到冬天陽氣當藏而不能藏,就會出現消化不良的腹瀉病。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陽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冬天(農曆十、十一、十二月),是緊閉堅藏的季節。為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季節,天地間的陽氣深藏,陰寒之氣大盛。寒風凜冽,滴水成冰,大地龜裂,此時,人們應當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太陽升起之後再起床,使精神情志安寧而不妄動,如同潛伏起來一樣,不受寒冷氣候刺激,儘量保持溫暖,不要過多出汗,損傷正氣。這就是適應冬季「藏」氣特點的養生方法與原則。如果違背冬藏之氣,腎臟就會受到損傷,到了春季,陽氣當生而不能生,便會出現痿厥一類的疾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